第九章 李斯的倉鼠哲學(第4/9頁)

文章最後指出:“器物不產於秦國,而可寶貴者有很多;士人不產於秦國,而能夠為秦國作貢獻的也不少。現在您下令逐客,是自剪羽翼,損己利人。這樣下去,秦國就危險了!”

李斯的這篇《諫逐客書》,洋洋灑灑七八百字,在當時已經是長文了。嬴政看完,出了一身冷汗,當即下了兩道命令:一、收回逐客令;二、晉升李斯為廷尉。

廷尉是秦國的九卿之一,主管司法。這樣一來,李斯因禍得福,正式成為了秦國中央政治局的一員。

當年上蔡小吏宿舍中的老鼠,終於在天下最大的糧倉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最後一次反秦聯盟

公元前246年鄭國渠的動工,無疑讓秦國放緩了對山東六國的進攻。讓人無語的是,秦國的壓力稍有減退,六國之間的內鬥馬上開始。

魏國動作最快,派兵攻占了韓國的管城(今河南省鄭州)。管城在滎澤(亦在鄭州,當時為一片湖泊)東南,如果秦軍占領管城,則可以引滎澤之水灌大梁,所以魏國攻占管城,也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楚國則趁魏國進攻管城之機,出兵淮北,企圖將原來宋國的土地搶到手。魏國發兵相抗,先後在商丘、上蔡和召陵與楚軍發生大規模戰爭,最終將楚軍擊退。

到了公元前245年,秦國已經調整過來了。鄭國渠的工程仍在繼續,但是工期被延長,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大大減少。秦國的戰爭機器再度發動,向魏國發動了進攻,攻占卷城(今河南省原陽),取得斬首三萬的戰績。

同年,趙孝成王去世,太子趙偃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趙悼襄王。

趙孝成王去世之前,重新起用老將廉頗攻魏,取繁城。趙悼襄王即位後,命令樂乘取代廉頗。廉頗這老家夥一沖動,公然抗命,把樂乘趕回了邯鄲。當然,這麽一來,廉頗在趙國也就待不下去了,只能出逃大梁,投降了魏國。

公元前244年,秦國繼續東進,又攻取了韓國的十三城,以及魏國的暢和有詭兩城。

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命大將李牧攻燕,取武遂、方城。同年,魏安僖王和信陵君相繼去世,太子魏增即位,即歷史上的魏景閔王。

公元前242年,燕國派劇辛率軍反攻趙國,遭到趙將龐煖(nuǎn)的迎頭痛擊,劇辛戰死。

同年,秦國以蒙驁為統帥,兵分兩路進攻魏國,先後攻取了酸棗、燕、虛(均在今河南省延津境內)、桃人(今河南省長垣)等二十城。次年,蒙驁又攻占了魏國的朝歌,便在上述地區設立了東郡。

東郡建立後,秦國的領土便與齊國接壤了,對韓、魏兩國都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山東各國一下子又緊張起來,於是由趙國牽頭,組織了戰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合縱,龐煖被任命為合縱聯軍的統帥。

關於龐煖,有必要說明一下,他其實也是一位老將,年齡甚至比廉頗還大。雖然史上沒有記載他的確切出生年月,但是據後人根據史料推測,他應當出生於公元前320年前後。也就是說,當他帶著趙、楚、魏、燕、韓五國聯軍進攻秦國的時候,已經是八十歲高齡了。

這位老伯常年修習黃老之術,身體倒也硬朗,帶著數十萬大軍一路向西,很快就攻到了蕞地(今陜西省臨潼)。但是聯軍的攻勢也就至此為止了。等到秦國出兵反擊,五國聯軍便忙不叠地後退,退回國內以求自保。龐煖也許覺得就這樣空手而歸未免丟人,又率領趙軍進攻齊國,奪取了饒安(今河北省鹽山)才班師回朝。

就在這一年,楚國為了避開秦國的威脅,將國都遷到了壽春,但仍舊稱為郢都。

公元前240年,秦國向趙國發動報復性攻擊,連取三城,並且攻占了魏國汲地。但是,趙軍在龐煖的率領下,也給予了秦軍重創。秦國的名將蒙驁,就是在這次戰爭中被趙軍的箭矢射中身亡。

公元前239年,秦國以長安君成嶠為將,進攻趙國的上黨。成嶠是嬴政的弟弟,還不到二十歲。他率軍攻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遭到了趙軍有力反擊,進而不得,退則擔心受到軍法處置,幹脆叛變投敵。

當時秦國人才濟濟,名將薈萃,為什麽會派一位沒有作戰經驗的年輕人擔任大將,頗耐人尋味。最大膽的猜測來自於明朝的馮夢龍,他認為嬴政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成嶠則是秦莊襄王的親生兒子,秦國宗室大臣均親近成矯而疏遠嬴政,因而呂不韋視成嶠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便想出了這麽一個借刀殺人之計。

不管呂不韋安的什麽心,秦王嬴政本人對於成嶠的遭遇,是持同情態度的。這一年嬴政二十歲,已經到了振翅欲飛的年齡,他與呂不韋之間的隔閡,或許從這時開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