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斯的倉鼠哲學(第2/9頁)

然而,因為鄭國這件事,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秦國宗室的諸位大臣紛紛上書,說:“但凡外國人到秦國來謀求官職,多是諸侯派來的間諜,請將他們統統驅逐出境!”

這是典型的借題發揮。

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就以廣納天下賢士而聞名。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也與那些外籍人士分不開。如果將為秦國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外國人名羅列起來,將是一份令人炫目的名單:百裏奚、蹇叔、由余、公孫枝、商鞅、張儀、甘茂、範雎、蔡澤……當然,還有呂不韋。

問題也許就出在呂不韋身上。

自從這個衛國商人到了秦國,就以極其強勢的手段將國家大權抓在自己手中,連當年權傾一時的商鞅、範雎都望塵莫及。他不但當了相國,還號稱仲父;他不但控制了軍政外交,還在編撰《呂氏春秋》,企圖控制秦國人的頭腦;他不但在各個重要崗位上安插自己的人員,還豢養食客三千,形成了只效忠於他一人的小團體;最為嚴重的,他不但和太後有一腿(這是眾所周知的),還很有可能是大王的生父(這只是猜測)。這樣一個人的存在,如何能讓以守護社稷為己任的宗室大臣們不感到寢食難安?

所謂“外國人到秦國來謀求官職”,表面上是說鄭國這樣的外籍人士,暗中遙指的就是當朝相國呂不韋,大有逼宮之意。

他們預料呂不韋會有強烈的反攻,也做好了準備迎接一場暴風驟雨。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當嬴政就這件事征詢呂不韋的意見的時候,呂不韋很平靜地說道:“既然諸位宗親都有此議,那就下一道逐客令,讓那些在秦國為官的外國人都卷鋪蓋走人唄!”

然後又補充了一句:“老臣我不在被驅逐的範圍之內吧?”

嬴政沒有回答,在場的宗室大臣們趕緊將頭低下,齊聲說:“不敢!”

他們心想,就這樣趕走呂不韋顯然不太現實,可是如果能夠清除他在朝中的黨羽,下一步就好辦了。這個結果應該說很不錯,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嬴政果然下了一道逐客令,命外籍官員在限定的時間內離開秦國,自謀出路。

被驅逐的人員當中,有一位客卿李斯。

李斯原本是楚國上蔡人,年少的時候,在上蔡擔任了一名管理糧倉的小吏。

在後人看來,管糧倉是一項肥差。進糧的時候,秤上面做做手腳,一百斤糧食當作八十斤進倉,多出來的二十斤就可以帶回家。納糧的老百姓還得想方設法討好你,否則的話,一百斤糧食就不是八十斤,而是六十斤了。平時再動動腦筋,時不時拿點官糧回家,一家老小吃喝都有著落。遇到工作組來檢查,一方面拿錢打點,一方面拆東墻補西墻,擺出一副糧食滿倉的樣子,也就蒙混過關了。碰到軟硬不吃的工作組,那也沒關系,一把火燒掉幾十座糧倉,推說是風高物燥,認個看管不力之罪,大不了撤職回家,前些年貪的錢糧也夠安度余生了。

可是,在李斯所處的那個年代,此風還不至於如此盛行。作為一名小吏,他只能老老實實靠著一份工資養家糊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一個月三十天,倒有二十天要在管理所全天候值班,還不敢玩遊戲聊QQ,生怕被上司看到丟了飯碗。

無聊的時候,李斯就給自己找點樂子——看老鼠。

人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別人看老鼠就是老鼠,李斯看老鼠卻發現了一種生存的哲學。

小吏宿舍和廁所裏的老鼠,只能吃點殘渣剩飯,個個饑瘦如柴。聽到人的腳步聲或是狗叫,就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縮到洞裏躲起來。

可是糧倉裏的老鼠呢,吃著白花花的糧食,上無風雨之憂,下無人犬之擾,個個肥肥壯壯,過得甭提多愜意了。

李斯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所謂人有賢能或是不肖,其實和老鼠差不多,就看他是處在什麽環境中。

這句話乍一聽,挺沒志氣的,可是仔細一想,又很有道理。否則的話,為什麽有的小孩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各種社會福利,享受著藍天白雲,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過得無憂無慮;而有的小孩一出生就要呼吸霧霾空氣,喝含三聚氰胺的奶,擠破了腦袋去學這個學那個,把好好的童年過得無比驚險呢?不就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嘛。

李斯下定決心要做一只糧倉中的老鼠。

懷著這樣的想法,他投奔於荀況門下,學習帝王之術。關於荀況的學問,前面已經介紹過,在此不再贅述。當時,荀況桃李遍天下,弟子成百上千,其中最得意的門生卻不過兩位。一位就是李斯,另一位則是來自韓國的公室子弟,名叫韓非。

韓非自幼患有口吃,說起話來結結巴巴,但是寫得一手好文章。論及學術水平,李斯自認為不如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