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趙長平之戰(第4/9頁)

關於秦國害怕趙括的謠言越演越烈,終於傳到了趙孝成王的耳朵裏。趙孝成王眼前一亮,是啊,龍生龍,鳳生鳳,趙括年輕有為,又是名將趙奢之子,深知軍事,如果取代廉頗的話,肯定可以改變這種不死不活的局面。他於是下了一道命令,要趙括前往長平去統帥部隊,換下廉頗。

藺相如聽到這件事,大吃一驚,不顧體弱多病,來到宮中勸趙孝成王:“廉老將軍勞苦功高,在前線幹得好好的,為什麽要派人替換他?退一萬步說,您實在要換,可以派其他人去,為什麽一定要派趙括呢?”

趙孝成王反問:“趙括為什麽不行?”

藺相如說:“趙括徒有虛名,只會啃他父親留下來的兵法,根本不懂得隨機應變,讓這樣的人帶兵,就好比一個彈琴的人,都用膠把弦柱粘死了,您覺得他還能彈出什麽好曲子?”

趙孝成王不聽,還是任命趙括當了大將。

沒想到,很快趙括的母親就進宮求見,要求取消這項任命。

趙孝成王不理解:“兒子當了大將,全家臉上都有光,為什麽你會這麽強烈反對呢?”

老太太說:“先夫在世的時候,曾經再三叮囑,千萬不能讓趙括帶兵打仗。因為這小子,兵書雖然看得多,但是不懂得靈活應用,而且從來沒把打仗看作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總是隨隨便便對別人談論戰爭。如果不讓他帶兵還好,一旦讓他帶兵,那使趙國吃敗仗蒙受恥辱的肯定是他。”

老太太還說起一件事:“趙奢做將軍的時候,每天親自給人家盛飯端湯恭敬對待的有幾十人,經常來往的朋友有上百人。當時大王賞賜給他的一切財物,他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將士。而且只要他接受了軍務,就不再過問家事,吃住都在軍營。可現在呢?趙括剛剛做了將軍,架子就大得不得了,傲慢地坐在家裏接受諸將的參見,人們都不敢仰著臉看他。您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他全部拿回家藏起來。接受了任命,也不急著作準備,反而成天在外面閑逛,看到哪裏有良田就趕緊買下來。他跟他父親,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人,您可千萬別因為他父親是個好將軍就認為他也有這個才能,還是收回成命、另派他人吧!”

趙孝成王說:“這不可能,寡人的決定豈能隨意更改?”

老太太見他態度堅決,無奈地說道:“如果他日後不稱職打了敗仗,希望家裏人不要受到牽連。”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趙孝成王仍然沒有省悟,硬是把趙括派到了前線。他很快會明白,什麽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大屠殺,白起坑趙國四十萬降卒

公元前260年六月,趙括來到長平,廉頗黯然退場。

趙括一上台,便將要害部門換上自己的親信,改變軍中制度,並且拋棄廉頗的防守戰略,開始制訂積極的進攻策略。

他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近期內擊敗長平的秦軍,順勢收復上黨。

秦昭王獲知趙軍的這一變動,立馬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命武安君白起率領一支增援部隊前往長平,接替王龁為全軍總指揮;王龁則降為裨將。但是,為了不打草驚蛇,對外仍然宣稱王龁是主將,軍中將士但凡“有敢泄武安君為將者斬”。

七月間,趙括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主動向秦軍發動攻擊。前線秦軍,果然就像趙括想象中那樣不堪一擊,一觸即潰。趙括大喜,指揮全軍出擊,下令“活捉王龁,收復上黨,直取函谷,不許放跑秦軍一兵一卒”。

四十萬趙軍亂哄哄地殺出壁壘,個個爭先恐後,生怕失去立功的機會。然而,追出不到二十裏,前方將士突然停下來,有的人開始往回跑,後面的人還在向前沖,很快亂成了一鍋粥。原來秦軍不知道何時,也偷偷修築了一道壁壘。這道壁壘幾乎與趙軍壁壘完全平行,也是延綿數十裏,一眼望不到頭。趙軍沖到壁壘下,發動幾次沖鋒,都被打了回來,只在壁壘前留下大堆屍體。

在那個年代,攻城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特別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進攻方可以說絕無勝算。廉頗正是憑借著城池一般的壁壘,抵擋了王龁整整一年。現在,白起也是憑借著長達數十裏的壁壘,將四十萬趙軍硬生生地擋住。

趙括不甘心就這樣回頭,親自策馬來到秦軍壁壘前,正好趕上秦軍主壘換下王龁的大旗,換上一面巨大的白底黑字的“白”字大旗。看到這面大旗,壁壘上的秦軍歡聲雷動,壁壘下的趙軍卻像是被吸了魂魄似的,個個目瞪口呆,手足無措。

這也難怪,自伊闕之戰以來,白起的這面旗幟,就像是死神的寬大長袍一般,只要在戰場上一出現,必定是血流成河,人頭滿地。白起每戰必勝,戰勝必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長平之戰以前,白起已經砍掉了不下百萬人的首級。而這些無頭的冤魂,大多數又是三晉的子民,所以在三晉地方,只要一提起白起的大名,不只醫得小兒夜啼,連大人也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