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趙長平之戰(第3/9頁)

但廉頗還是堅守不出。他的策略是以逸待勞,用持久戰拖垮遠道而來的秦軍。

時間一長,王龁就有點吃不消了,不斷派人在趙軍壁壘前辱罵撒野,極盡挑逗之能事,企圖引誘廉頗出戰。無奈廉頗如同老僧入定,每天只是訓練士卒,對外界的幹擾一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王龁鬧得越兇,廉頗越是氣定神閑。

《孫子兵法》第二篇第一條:“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廉頗就不相信,秦國數十萬大軍長期遠離關內,駐紮在長平,它的後勤補給能夠支撐兩年以上。只要趙軍能夠堅守兩年,不只是長平的秦軍受不了,整個秦國都受不了。到那時再主動出擊,攻破秦軍可謂輕而易舉。

廉頗沉得住氣,趙孝成王卻沉不住氣了。

確切地說,趙孝成王從一開始就沉不住氣。早在六月間,秦軍剛剛攻破趙軍兩座營壘的時候,趙孝成王便對廉頗的指揮能力產生了懷疑,心急火燎地與樓昌、虞卿等大臣商議對策。

趙孝成王說:“這樣下去不行,寡人想派兵增援廉將軍,把上黨奪回來。”

樓昌的意見是,增兵無益,不如派使者帶重金到秦國媾和。

虞卿一貫主張合縱抗秦,他說:“那些主張和談的人,都抱定一個觀念,認為趙軍必敗,所以不如早點講和。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能不能講和,主動權在秦國手裏。大王您認為秦王是想打敗我們呢,還是想逼我們講和?”

趙孝成王想了想說:“秦王不遺余力,當然是想打敗我們。”

“這就對了!”虞卿說,“您現在應該做的,是派使臣帶著重金去魏國和楚國,讓秦國覺得天下諸侯又組織了合縱,秦王才會有所畏懼。那時候再去與秦國和談,才有可能成功。”

趙孝成王沒有采納虞卿的意見,還是派了一位名叫鄭朱的使者前往秦國。

鄭朱究竟是何方神聖,史料上沒有記載,《戰國策》中僅僅稱之為“貴人”,總之不是什麽特別尊貴的角色。然而,當鄭朱來到鹹陽,卻受到了秦昭王和範雎的熱情接待。不,豈止是熱情,簡直是大張旗鼓。這樣一來,全天下都知道秦國和趙國在和談,那些準備發兵救援趙國的諸侯一看這架勢,心裏都在想,人家都要和好了,沒必要摻和這件事啦!

鄭朱在鹹陽住了十幾天,享受的待遇和取得的成果完全不成正比——當他醉醺醺地離開鹹陽的時候,秦昭王還是沒有答應停戰。而趙國已經失去了向諸侯求援的機會,只能咬緊牙關,獨自面對秦國的全面進攻了。

到了八月間,趙孝成王又開始為廉頗的堅守不出發愁。

“寡人已經給他派去這麽多援兵,廉將軍為什麽還不出擊呢?”他多次這樣對左右大臣說道。

有人回答:廉將軍畢竟是老了,膽兒也變小了。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連平原君也是這樣認為。趙孝成王於是派出使者前往長平,催促廉頗進軍。可是使者去了三五撥,每次帶回的消息都是廉老將軍拒絕出戰。

這個廉頗,究竟有沒有把寡人放在眼裏?趙孝成王又急又氣,黑著臉在宮裏走來走去。他不知道,有一個人比他更著急,那就是鹹陽城裏的秦昭王。

自從廉頗堅守壁壘以來,秦國實際上也在不斷地增兵,王龁手下的秦軍漸漸地由原來的二十萬增加到三十萬,後來又增加到四十萬,與趙軍不相上下。

這四十萬大軍駐紮在長平,就像是一個無底洞,將秦國的資源都吸了過去。為了保障部隊的後勤供應,每天都有將近一百萬人來往於鹹陽與長平之間。而且為了填補四十萬大軍派出去之後的空虛,不得不征發更多的農民去防守函谷關和武關。所謂“日費千金”,那是孫武那個年代的老黃歷。秦昭王每天早上一睜眼,第一個念頭便是又有一萬金不見了。

這樣下去,就是座金山也得掏空了啊!

有一天,秦昭王跟範雎商量:“您看,咱們要不先把軍隊撤回來,免得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反倒鉆了咱們的空子。”

範雎搖搖頭說:“那就前功盡棄了。”

“可是,廉頗老奸巨猾,無論如何都不出來應戰,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

範雎笑了:“大王不要著急,老臣已經在采取措施了,不出一個月,趙軍必定出戰。”

原來,這段時間以來,範雎一直沒有閑著。他不斷派出間諜,帶著巨額資金前往趙國散布謠言:“秦國最害怕的,就是趙國改派趙括為統帥。”

趙括是誰?趙奢的兒子。

《史記》記載,趙括自幼學習兵法,喜歡談論軍事,自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比得上自己。有時候趙奢和他討論軍事問題,連趙奢都說不過他。趙奢死後,趙括繼承家業,也時常在宮中聽命,深得趙孝成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