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趙長平之戰(第6/9頁)

命運最為悲慘的是那四十萬趙國降兵。白起忠實地執行了範雎的“攻人”戰略,詐稱要淘選精壯,將四十萬人趕到長平以東的山地中,全部活埋,只將年齡尚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讓他們宣揚秦國的軍威,打擊趙人的士氣。終此一役,秦軍前後殺死趙軍高達四十五萬。

據《水經》記載,白起活埋趙軍之後,又收其頭顱,築台於山邊,陰森恐怖,後人稱之為“白起台”。而長平附近的丹江,也因血流成河被染成紅色,因此得名。

後人評論長平之戰,既對白起的用兵如神贊不絕口,也對其殘暴屠殺趙國降兵深感憤慨。單從兵法上講,長平之戰確實是前無古人的成功案例。在這場戰役中,白起的每一步棋都經過深思熟慮,其著眼點之獨到,組織之嚴密,舉世罕見,即便孫武、孫臏、吳起之輩再世,想必也會佩服得五體投地,甘拜下風。但是從道義上講,縱有千種理由,坑殺四十萬降兵都是令人發指的行為。為白起此舉辯護者,與為南京大屠殺辯護無異。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趙括的母親。因為她提前給趙孝成王打了預防針,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對於趙孝成王來說,這多少也算是一種後悔的表示罷!

將抗秦進行到底

長平之戰後,秦國終於將原本屬於韓國的上黨十七縣占領。白起雄心勃勃,想趁熱打鐵,一舉消滅趙國。他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由王龁率領,進攻皮牢(今山西省翼城);一路由司馬梗率領,進攻太原;白起本人則坐鎮上黨,只待時機成熟,便對邯鄲進行最後一擊。

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如果白起的計劃得以實施的話,趙國恐怕很難支持三個月以上。由此造成的後果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將大大提前,而當年被派到邯鄲去當人質的王孫異人,很有可能當不上秦王。異人的兒子嬴政,也就成不了秦始皇,整個中國的歷史將是另一種面貌。

然而沒有如果。

正當王龁的部隊攻克皮牢的時候,趙孝成王派了一名使者前往鹹陽,秘密會見了秦國的相國範雎。

這位使者不是別人,就是蘇秦的弟弟蘇代。

據《戰國策》記載,蘇代見到範雎,先是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武安君白起打敗了馬服君趙括嗎?”

範雎回答:“是的。”

第二個問題:“武安君白起準備圍攻趙國的首都邯鄲嗎?”

範雎回答:“是的。”

得到兩個肯定的答復之後,蘇代便有話說了:“武安君這些年來東征西討,為秦國攻下了七十余座城池,南收鄢郢,北定上黨,又打敗趙國四十萬大軍,即便是周公、召公、姜太公的功績,也不過如此。如果他再攻破邯鄲,滅亡趙國,秦王勢必讓他位列三公,在您之上。請問,您願意這種情況出現嗎?”

範雎沒有當面回答這第三個問題。但是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他便向秦昭王建議:“經過長平一役,秦軍已經十分疲勞,請允許韓、趙兩國割地求和,好讓將士們得到休息,以待來年。”

範雎所言不虛。長平之戰雖然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是數十萬秦軍長年在外作戰,也導致了秦國“國虛民饑”,在短期內很難再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秦昭王聽從了範雎的建議,命令白起停止進攻趙國,同時派了使者到趙國,要求趙孝成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停戰的條件。趙孝成王也答應了,但是當秦國停止軍事行動之後,趙國君臣在割讓城池的問題上,又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據《戰國策》記載,當時趙孝成王問大臣樓緩(樓昌的哥哥):“割讓城池給秦國,或是不割,哪個有利?”

樓緩就是當年曾經出任秦國相國的那個樓緩。和樓昌一樣,樓緩是主和派。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任何時代,當國家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的時候,主和派都不好當,一開口便會被人視為賣國求榮。樓緩是個老江湖,沒有正面回答趙孝成王的問題,而是推辭道:“喲,喲,這可不是我這個地位的人敢於發表意見的大事,您還是問別人吧!”

趙孝成王堅持:“那你就說說你個人的見解,但說無妨。”

樓緩說:“大王可曾聽說魯國大夫公甫文伯?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病死了,房中有兩個女人為此傷心得自殺。他母親聽說後,一滴眼淚都沒掉。”

趙孝成王“啊”了一聲,問道:“為什麽?”

樓緩說:“您問得好!當時就有人對老太太說,哪有自己兒子死了不傷心的。您猜老太太怎麽說?她說,‘孔子是位賢人,在魯國無法立足,只好流亡國外,可我兒子不肯跟隨他去。現在他死了,房中有兩個婦人為他自殺,這說明他對賢者薄情,對婦人義重。我這個做娘的,為此感到羞愧。’這話出自文伯的母親之口,人們都稱贊她是位賢良的母親。可是,如果這話出自文伯的其他女人之口,人們只會覺得她是在嫉妒。由此可見,同樣的話,因為說話的人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我長期奔走在秦、趙兩國之間,如果回答‘不割有利’,那是說假話;可如果回答‘割讓有利’,又難免讓人懷疑是在為秦國說話。所以,我最好是不發表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