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吳國崛起(第3/25頁)

楚平王冷笑一聲:“那你還敢來見我?”

奮揚說:“下臣沒有完成您的使命,如果再不來向您請罪,那就是一錯再錯,逃到哪裏都無處藏身。”

楚平王沉吟半晌,說:“你回去吧,就當這事沒發生過。”

西漢劉向著《說苑》,其中有“立節”一篇,便將奮揚這件事收錄其中。楚平王對奮揚的處理,說明人性的復雜:他聽信費無極的饞言要殺大子建(實際上也是為了讓熊珍成為大子),自是昏庸;有感於奮揚的忠義而寬赦其罪,又頗有明君之度。如果這件事到此為止,倒也沒有釀成大錯。但是,楚平王緊接著又做了一件事,導致楚國此後數十年的動蕩不安,也為他本人死後被掘墓鞭屍埋下了伏筆。

他聽從費無極的建議,處死了伍奢。

處死伍奢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伍奢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伍員(yún),字子胥,歷史上一般稱其為伍子胥(xǔ)。

處死伍奢之前,費無極還向楚平王建議:“伍奢的兩個兒子都很有才,萬一跑到了吳國,必為楚國之患。請以赦免伍奢為名,召他們前來郢都,一網打盡,否則後患無窮。”

楚平王同意了,派使者去找伍奢,要他寫信給兩個兒子,說:“把他們叫過來,則放你一條生路,不然就要你死!”伍奢淡然一笑,提筆寫了一封信交給使者,說:“大王命令我寫信,我豈能不從?只不過請你轉告大王,知子莫若父。伍尚(伍奢的長子)為人仁厚,看到我的信必定會來;伍員為人剛戾隱忍,能成大事,他才不會輕易上當。”楚平王不聽,還是派人將信送到了伍尚做官的棠地(今河南省境內),而且說:“來,則免你們的父親一死;不來,馬上處死他。”

當時伍子胥也在棠地。看到伍奢的親筆信之後,伍尚便收拾行裝,準備出發。伍子胥說:“大王召我兄弟,並不是真想放父親一條生路,不過是想斬草除根,不留後患罷了。我們去或不去,父親都難逃一死,何必讓我們也白白送死?如果連我們都死了,還有誰能夠替父親報仇?不如投奔吳國,借吳國的力量回來為父報仇。”

伍尚說:“我難道不知道這是個圈套?可是大王以父親的性命為要挾,我如果不去,不就是拋棄了老父親嗎?天下人會怎麽看待我們伍家?”

“可是……”伍子胥看著伍尚那張平靜的臉,一時語塞。伍尚笑了,拍了拍伍子胥的肩膀說:“你去吧,我不阻攔你。咱們兄弟二人,你能替父報仇,我能陪他赴死,這不是挺好的嗎?”

伍子胥還想再勸,伍尚將一張弓和一壺箭交到他手裏,說:“你快走吧!”

伍尚跟著使者回到了郢都。楚平王聽說伍子胥沒來,派出十余名宮中衛士前去追捕伍子胥。

事實證明,他完全低估了伍子胥的能耐。

衛士們一度在一片沼澤地裏追上伍子胥。伍子胥一看只有十幾個人,三四輛車,不慌不忙地張弓搭箭,說:“你們聽好了,我現在要射最前面那個駕車的。”話音未落,弓弦響動,第一輛車的車夫慘叫一聲,墜地而死。

其余的人嚇得趕緊低下頭,不敢再追。伍子胥又搭上一支箭:“還有不要命的嗎?”幾輛兵車一齊調頭,去得比來得還快。伍子胥大笑道:“回去告訴楚王,如果想楚國不滅,就放了我父兄,否則的話,我會將楚國變成一片廢墟!”說罷將箭插入壺中,從容離去。

衛士們回去報告楚平王,楚平王大為後悔,又派出一支數百人的部隊前去追殺伍子胥,一直追到長江邊上也沒發現他的蹤跡,無功而返。

據說,伍子胥在逃亡途中,遇到了好友申包胥。申包胥剛好從宋國訪問回來,還不知道國內發生了這樣的大事,見到伍子胥獨自一人負弓而行,神情悲憤異常,不覺大吃一驚。問明了原委之後,申包胥同樣感到憤怒,但是也不好說什麽來安慰伍子胥,只能問他有什麽打算。

伍子胥只說了八個字:“不滅楚國,誓不為人。”

如果是別人說這樣的話,申包胥會認為那是異想天開。畢竟,楚國不是一般國家,自楚武王稱霸江漢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一個同盟敢說要滅掉楚國,即便是齊桓公和晉文公也不敢,因為會讓人笑掉大牙。但是,當伍子胥咬牙切齒地說出那八個字,申包胥不禁打了個寒戰,他知道這個人如果想要做一件事,就一定做得到。“你要滅掉楚國,我不能為你鼓勁,因為我是楚國人,不能背叛自己的國家;但是你身負殺父之仇,我也不能阻止你,因為我是你的朋友,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申包胥說,“你走吧,我不會泄露你的行蹤,但是請你記住一句話——如果你能滅掉楚國,我一定會恢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