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權中期的戰爭模式(第3/14頁)

和七年前拓跋嗣發動的進占河南之戰相比,430年的河南之戰宋軍表現更差,重兵駐防的滑台城也僅堅持了四個月。這一是因為宋軍已有上次失敗的教訓,對於在冬季固守黃河防線沒有信心;二則是宋軍從八月進占河南,到十月迎擊魏軍的反攻,只有兩個月的準備時間,糧儲、城防等工作都不夠充分,當冬季臨近、水路運輸中斷時便難以堅守。

另外,在對宋軍展開反擊之際,魏帝拓跋燾還在親率禁軍征討關西的赫連定殘余勢力。所以魏軍是在西、南兩線,對兩個政權同時進行戰爭,而且都獲得了勝利。這背後的直接原因,是魏軍一直在進行對柔然、赫連等勢力的戰爭,軍隊富有作戰經驗,拓跋燾及叔孫建等將帥的素質較高;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北魏此時已經統治了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河北地區,深化了對漢地的統治,可以發掘出巨大的戰爭潛力,而且北魏還控制著以平城為中心的草原地區,維持著強大的騎兵戰鬥力。農業和草原地區兩種軍事資源的綜合,保障了拓跋燾時期對周邊的擴張戰爭。

450年宋魏之戰

到劉義隆和拓跋燾統治後期,北魏已兼並了北方諸割據政權,宋、魏之間的對峙和沖突更為直接。在440年代後期,北魏關中地區發生蓋吳武裝起事,劉宋試圖乘機向關中擴張,對蓋吳武裝多有援助。拓跋燾平定蓋吳之後,決心對劉宋進行報復性攻擊,遂揭開了450年宋魏大規模戰事的序幕。(關於此次戰役,可參考圖10)這一年度宋魏戰爭的特點是:

第一,投入兵力規模巨大,雙方幾乎都是傾國動員。

第二,地域廣。戰場自黃河直至長江,從東線的泗水流域到中線的汝水、穎水流域,再到西線的陜城—潼關方向,都有激烈戰事。

圖10 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攻魏和魏軍反攻示意圖

第三,南北雙方選擇戰機的季節階段性非常明顯。年初的春季是北魏的進攻階段;夏季,宋軍轉入反攻;到秋冬季,則是魏軍的更大規模反攻。一年之中,戰局因時令分成了三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正月,拓跋燾率兵渡過黃河,先到洛陽巡視。二月,他對劉宋方面“聲雲獵於梁川”[11]。劉義隆判斷魏軍可能會有騷擾攻勢,遂要求淮北邊戍“小寇至,則堅守拒之;大眾來,則拔民戶歸壽陽”[12]。但魏軍的行軍非常迅速。二月三日(甲午),拓跋燾尚在做遊獵姿態,[13]二十日(辛亥),魏軍已經突入劉宋境內。關於魏軍數量,《宋書·索虜傳》稱“燾自率步騎十萬寇汝南”,此數字大致不誤。宋軍邊防戍所來不及做出反應。汝水、穎水流域諸郡縣相繼失守。只有汝水之濱的懸瓠城中有近千名士兵堅守,壽陽宋軍主力懾於魏軍威勢,不敢前往救援。[14]魏軍一面分兵劫掠周邊郡縣,一面圍攻懸瓠,采用了架設高樓射箭、用蝦蟆車運土填塹、沖車撞擊城墻等攻城戰術,甚至熔毀佛像制造大鉤,“施之沖車端,以牽樓堞”,並搭人梯(肉薄)強行爬城,[15]但都被守城宋軍擊退。魏軍圍城共四十二天,進入四月之後,劉義隆派出的增援軍隊即將抵達,拓跋燾遂下令撤退,450年宋魏第一階段戰事結束。

在這一階段戰事中,北魏常備軍數量多且機動性強,優勢非常明顯,能在宋軍進行備戰之前迅速展開攻勢。當宋軍集結向戰場開進時,魏軍已擄掠了大量人口撤軍。另外,此次魏軍的攻勢比較集中,只局限在淮河中遊以北,劉宋所謂“淮西六郡”地區。[16]但拓跋燾此次並未有向南推進邊界的全盤計劃,只是準備進行一次劫掠作戰,所以戰事開始時間較晚,且懸瓠臨近淮河入夏較早,使得魏軍未能克城而退兵。

第二階段

為報復魏軍及恢復河南地區,劉義隆在此年夏發動大規模北伐。此次劉宋境內全面動員,北伐軍主要分三路:

東線,王玄謨水師自彭城北上,準備自碻磝入黃河克復滑台,並進而占領虎牢、洛陽。

中線,隸屬於豫州刺史(南平王鑠)的劉康祖所部從壽陽北上,準備與王玄謨水師合力攻占虎牢。

西線,隸屬於雍州刺史(隨王誕)的柳元景所部從襄陽北上,翻越伏牛山系之後進攻豫西的陜城等地,東與洛陽方向聯兵,西向潼關及關中擴展。

從進軍路線看,這次北伐和桓溫征前燕、劉裕征後秦頗為相似,都是以東線為主力,從泗水北上黃河;中線從壽陽進攻虎牢方向,和桓溫時的豫州刺史袁真所部,及劉裕時的檀道濟、王鎮惡所部的目標完全一致。只有西線的雍州軍隊,在以往北伐中沒有從這個方向出擊的先例。因為這條路線需要翻山越嶺,過於艱險,也不能直接攻擊洛陽或者關中重地。但恰恰由於這個特征,北魏在豫西的防禦力量比較薄弱,使得這路宋軍取得的戰果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