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權中期的戰爭模式(第4/14頁)

當宋軍完成全面動員,戰事開始之時已是七月,便於南方進攻的雨季已快結束。但劉義隆堅持發起攻勢。他的理由是泗水入黃河的航道暢通,[17]而當年桓溫和劉裕北伐時都要邊挖掘河道邊進軍,所以此次北伐有便利條件。

當北伐宋軍逼近魏境時,北魏將領希望向河南地區增兵抵抗宋軍進攻。但拓跋燾予以回絕:

魏群臣初聞有宋師,言於魏主,請遣兵救緣河谷帛。魏主曰:“馬今未肥,天時尚熱,速出必無功。若兵來不止,且還陰山避之。國人本著羊皮褲,何用綿帛!展至十月,吾無憂矣。”[18]

拓跋燾所持意見,和二十年前劉義隆索要河南時完全一樣,即不與宋軍在夏季進行戰爭,寧可暫時放棄河南甚至河北,以空間換時間,待到秋冬再進行反擊。在這個指導思想之下,黃河南岸的魏軍並未進行太多守城戰,在宋軍到來時紛紛棄城北撤。

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充沛,泗水、清水流量頗大,所以宋軍推進很快,幾乎未經戰事就占領碻磝,艦隊進入黃河。宋軍在碻磝城中繳獲了大量物資,甚至有公私糧儲七十余萬斛(可供四萬人食用十個月),馬二百余匹,[19]說明魏軍撤退頗為倉促而不是早有預備。聯系前引魏人強調的“緣河谷帛”,說明北魏在黃河兩側的農業地區征發的農產品較多,將其作為守城儲備物資。

但魏軍沒有放棄滑台,因為宋軍推進到這裏時已是八月,且滑台正當聯結黃河南北陸路交通的要道,對於魏軍即將進行的反擊戰有重要意義。所以拓跋燾親自率兵渡河增援滑台,從此開始第三階段的戰事。

第三階段

十月,拓跋燾率魏軍主力渡河。正在攻滑台的王玄謨倉皇撤退,在魏軍攻擊之下損失過萬,逃往青州地區。魏軍主力從滑台渡過黃河。據劉宋方面的材料,趕赴河南的魏軍多達百萬,但實際應為四十多萬。[20]魏軍兵分多路向南進攻,西線從洛陽進往壽陽;東線循泗水(清水)兩岸南下,拓跋燾的中路則進往彭城。

到十一月,西線魏軍已經連克項城、懸瓠,圍困壽陽;東線和中線已經推進至彭城之下。最北方的碻磝城反而一直在宋軍控制之下。此時,從襄陽北上的西線宋軍柳元景部進展順利,擊敗魏軍占領陜城,切斷了關中與河南的交通線,並試圖向關中進軍。但東線大潰敗之後,西線的進展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劉義隆命柳元景撤回了襄陽。

拓跋燾主力在彭城之下停留近一個月。拓跋燾試圖與劉義恭、劉駿二王直接見面對話未果;魏軍也曾試圖攻城,但看到難以奏效之後,拓跋燾遂決意繼續南侵。十二月,魏軍各路渡過淮河,於半個月後進抵長江邊的瓜步山。劉義隆一面加緊沿江防務,一面遣使對拓跋燾示好,並承諾將與北魏皇室通婚。拓跋燾於次年正月初二退軍,450年的戰事遂告結束,此後的宋、魏邊境與開戰前基本相同。

北魏對南作戰特點:野戰與劫掠補給

此次魏軍南下,目的是對劉宋的北伐進行報復而非開拓疆土,所以注重推進的速度,並不花費時間和兵力攻擊宋軍嚴密防守的大城市。當魏軍抵達長江沿岸時,黃河邊的碻磝城,淮北的下邳、彭城,淮河上的壽陽、盱眙、山陽都在宋軍固守之下。[21]魏軍的主要戰術是利用野戰殲敵。宋軍以步兵為主,缺乏騎兵偵察能力,對魏軍騎兵到來往往猝不及防,所以宋軍的大多數失敗都發生在野戰之中。到彥之所部頓兵滑台城外,首先被拓跋燾擊潰。當魏軍向彭城方向進軍時,彭城派出馬文恭所部進行偵察警戒,但這支宋軍對魏軍的到來毫無察覺,被合圍攻擊,馬文恭“僅以身免”[22]。當王玄謨兵敗滑台時,中路北伐的宋軍劉康祖部八千人緊急撤回壽陽。這支部隊在南返途中被魏永昌王拓跋仁所部追擊合圍,幾乎全軍覆沒。[23]當魏軍全線渡過淮河時,劉義隆派臧質率一萬人北援彭城,行至盱眙附近,魏軍拓跋譚所部已經從上遊渡淮河,宋軍遂在盱眙城外分為三營據守,相繼被魏軍攻破,臧質只帶七百人逃到盱眙城中。[24]

魏軍從黃河直抵長江,突入的縱深極大,糧秣供應幾乎全靠在戰區劫掠,所謂“虜初南出,後無資糧,唯以百姓為命”[25]。由於難以攻破大城市,所以魏軍更依靠糧儲較多的宋軍小城或據點獲取補給。如在淮北作戰時,拓跋譚東路軍攻克宋軍在鄒山的屯糧據點,“獲米三十萬以供軍儲”[26]。主力渡過淮河之後,又繳獲了宋軍的“平越、石鱉二屯谷”[27]。這種“因糧於敵”的戰術,也是對敵軍後勤的破壞。在戰前拓跋燾給劉義隆的信中,聲稱魏軍的優勢是可以用騎兵活躍於宋軍百裏之內,將這個範圍內的“近有谷米,我都啖盡,彼軍復欲食啖何物,能過十日邪?”[28]但這種劫掠補給方式對戰區百姓民生的破壞極大,所謂“強者為轉屍,弱者為系虜,自江、淮至於清、濟,戶口數十萬,自免湖澤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29]。正是宋人對這次戰爭的記憶。當魏軍連續數日無有虜獲時,也會因饑寒發生較大的非戰鬥減員。魏軍在淮南時,就因百姓的逃逸而“抄掠無所,人馬饑困”,班師途中曾試圖攻克盱眙以獲取糧食,但連續多日攻城不下,反而增加了傷亡。[30]劉宋方面的史料稱“燾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略不可稱計,而其士馬死傷過半,國人並尤之”[31]。所言魏軍損失雖有一定誇張,但並非無中生有,這也是魏軍不重視後勤運輸的戰爭模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