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風玉露七夕情:中華情侶節

牽牛織女星

唐代詩人杜牧有兩句詩,道出了許多人相似的體驗:“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當人們剛從溽暑中走出來,沐浴著第一陣涼風的時候,夏末秋初了,瓜果上市了,午收也過了,心情很愉快。人們童年時往往有這樣的經歷: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聽大人或是同伴,講天上牛郎織女星的故事。好哦,好有詩意哦,一輩子都不會忘卻的意境。這就是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了。

七夕節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人類的童年,夜裏無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滿天在眨著眼,給人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自古就引發許多美妙的想象。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念打破了天人之隔,創造出許多人仙相通、天上人間的優美故事,幾千年來世代相傳,膾炙人口,甚至形成了民俗節日,其顯著者如七夕星節。在耿耿銀河的兩岸,一邊是牽牛星(就是牛郎星),一邊是織女星,古代先民長期把它們作為指向方位的星宿。為什麽這兩星要隔著銀河相望?是否他們兩情相悅相互守望?人們會發揮各種想象,神話、傳說就出來了。牽牛和織女之間逐漸被想象成情侶的關系、夫妻的關系,七月七夕牛郎織女星渡銀河鵲橋相會的故事就豐富起來了。七夕節可以視為中國的情侶節。晚上,年輕女性遙望星空,靜聽牛女私語,向上蒼乞求心靈手巧,祈求愛情與婚姻的幸福。

提到牽牛、織女星,《詩經·小雅·大東》就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裏,把天上的織女星想象為織布的織女,把牽牛星想象為牽牛的牛郎。雖還是天漢二星,但已想象成人間人物形象。從戰國到漢朝,已演繹成是婚愛關系。1975年11月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秦簡《日書》中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之語,可知戰國後期已將七夕跟牽牛織女之間的婚愛聯系上了。到漢朝已成形。據說漢武帝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古代有一本《漢武故事》,傳說漢武帝跟跨時空的仙後西王母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宮廷裏過七月七,“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西京雜記》)。可見七月七在西漢時就突出愛情主題。《淮南子》有“七月七日夜,烏鵲填成橋而渡織女”。班固《西都賦》記漢朝皇家園林上林苑中昆明池的兩邊有兩尊石人,“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2003年果然發掘出土了這兩尊象征牛郎織女之石人。東漢時期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到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裏有名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私語什麽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明皇跟楊貴妃也是在七月七夕對星空盟誓。愛情主題非常顯豁。

牛郎織女情

古代中國關於牛郎織女婚愛的傳說非常豐富。織女星的身份是天帝之女(《史記》則稱“織女,天女孫也”),牽牛星在唐朝已轉變成凡人牛郎,從而牛、女的關系從星辰的傳說變成“人神相戀”的婚愛傳說了。天女跟人間的什麽人相戀呢?不是漢武帝,不是有權有錢的人,而是很貧窮、很卑微的農民牛郎。牛郎織女故事傳說的“版本”多種多樣,但是有幾個要素、有幾個人物總少不了。第一個人物是牛郎,在不同的傳說版本裏,故事不完全一樣,但是他的性格、形象特點是一致的:忠厚、善良、勤勞。起先他與哥哥、嫂子沒有分家,都在一起過,嫂子老想把牛郎排擠出去。有一種版本是這麽說的:嫂子讓他去放9頭牛,回來時必須有10頭牛。牛郎不爭不辯,老老實實趕著9頭牛,到了外面,也沒地方住,也沒地方遮風避雨,也沒有吃的,挺可憐的。什麽時候才有10頭牛呢?有個老頭告訴他,你到伏牛山裏去,山裏有一頭老牛病得很厲害,你把它服侍好了,它跟你回家,你不就有10頭牛了嗎?牛郎就聽老頭的話,到山中果然找到一頭病很重的老牛。老牛餓了,牛郎首先打了草,三天三夜喂它。老牛吃了三天草,有點力氣了,就告訴牛郎,我的腿受傷了,這個傷沒有別的辦法治,你要采百種花的露水來給我洗,這樣我的腿才能好。牛郎厚道、誠實就表現在這裏,他真的天天一早就到山裏去,采百種花上的露水,天天幫老牛洗傷口。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老牛病愈了,果真就跟著牛郎和另外九頭牛一起回家了。回家後,老牛就成了牛郎的貼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