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四重奏(第3/6頁)

清明節就是凸顯華人人倫情懷的節日。

我們華人沒有共同信仰的宗教,而普遍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識。在中華文化裏,人是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而死後如果有魂靈的話,也不離開家庭,而是世世代代地堅守住家庭,護佑著子子孫孫,至少逢年過節必回家與子孫團聚、接受子孫的供奉。所以傳統家庭家裏都設祖宗的牌位,讓祖宗有個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裏有先人的位置;逢年過節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筆者到台灣看到三個親戚家裏都有祖宗牌位,令人十分感動。大陸農村家庭,過去常設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近來趨向於更新為“天地國親師”的牌位。許多家庭把先人遺像掛在家中的固定位置,代替傳統的牌位,表達敬天法祖的觀念和對先人的哀思孝心。

在舊時的傳統社會裏,現實的有限世界與虛擬的無限世界之間,需有精神溝通的平台,清明節是彰顯這種文化意識的典禮,於是種種儀式和活動,遂應需而出現。

有許多精神性的因素,相沿成習,假托“非唯物主義”甚或“非科學”的方式來表達,我們要體察其合理的內核,揚棄其不合適的方式,創新運化,而不要籠統目以“迷信”把孩子和汙水一起潑掉。

華人的基於天地人一體(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形成的對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結”(祖宗崇拜),構成“天地國親師”的感念,過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他們不僅傳衍物質生命(人類自我生產),而且傳承精神生命祖德家風,讓血緣倫理薪火相傳。在“祖先有靈”的非科學方式裏,表達的是感恩祖先的合理內核。

“祖宗基業不可丟”,否則“愧對列祖列宗”;做得好,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祖國”是祖宗所在的國家,家國一體,祖宗情結是華人愛族、愛國的深層精神元素,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內在黏合劑。造成家庭文化有負面作用的歷史環境和人為因素已基本消失,現在應當重建新型的家庭文化。

二戰之前,歐洲學者曾經探討,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國文明屹立至今?結論“可能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確實,中華民族的家教文化非常發達,家訓、家誡、家規、家範、家誥、家書、弟子規、誡子書、治家格言等等,載體繁多,需用心梳理總結,這裏先講一下家譜。

國史的容量畢竟有限,於是又創造了史乘文化系列:大者有國家的正史、斷代史;中者有府、州、縣各級的地方志書;小者到了社會的細胞家庭,有族譜、家譜,還有個人傳記、行狀、墓志,都記錄人的懿行嘉言,留名傳後。一般人進不了國史、方志,也可以在自己家族文化中留下道德精神,積澱成家風祖德,與血統一起傳留後代子子孫孫,綿延不斷。傳統的家譜、行第譜,經過改造是個容量很大的載體,可以滿足每家每戶的需要,可以記載每個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後代,成為家庭的文化傳統,借以激勵生人,教育子孫。許多老同志寫下回憶錄,也起同樣作用。

像春節、清明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正是進行家庭文化建設的契機。借家譜這個載體,人們可以把個體生命置於祖輩代代相傳的生命長鏈之中,作為長鏈的一環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精神安頓。不忘往者,激勵生者,培養來者。紀念先人同時也是希望後人不忘自己、紀念自己,這種意念也就會激勵自己,提升生命價值,延伸精神生命。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於“三不朽”的首位,也成為家風家教的首重。通過清明節的緬懷先人,不僅獲得生死情感的宣泄,而且促進道德生命的傳承。幾年前筆者就呼籲要借重清明等傳統節日,建設家庭文化。這不僅是傳承家風的需要,而且是中華民族重振倫理道德的需要。因為:

第一,重振倫理道德必須接地氣,貼近百姓生活。不要天馬行空,要從百姓的日用倫常抓起,重視每家每戶的家庭倫理道德建設。所以,不僅要有“頂層設計”,而且要有接地氣的“底層設計”、“分層設計”。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第二,重振倫理道德必須續根脈,繼承傳統美德。不搞移栽另種,要與傳統美德的根脈相銜接才能成活。必須激活潛藏人們心中的傳統美德的基因,喚醒傳統美德的記憶。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