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四重奏(第4/6頁)

主流媒體正在熱議家風,這確是個傳統人倫文化積澱在當下現實中的激活點,也是思想道德建設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連接點,怪不得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我們可以趁勢在清明節再加一把火,讓人倫文化家庭文化建設之火燒得更旺。

對於人倫文化家族文化及其載體,過去有所顧忌,一忌封建族權作祟,二忌迷信色彩。如今,已基本鏟除封建族權的根,翻不起大浪,負面作用已大大減弱而正面作用可以大大發揮。清明節的種種儀式和載體,由於傳自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其中確有“非唯物”、“非科學”的載體和方式,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工作。就以祭祖而言,也不是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有所揚棄有所發展。錢文忠說:

以我們吳越錢氏為例,近年已經恢復了祭祖時奉頌《錢氏家訓》的儀式。為了便於今人記誦,古老的《錢氏家訓》采用了新的形式,分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章。“個人”章強調“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家庭”章強調“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社會”章強調“信交朋友,惠普鄉鄰”;“國家”章強調“執法如山,守身如玉”等等。

家庭文化建設,近年有許多新創造。子孫共撰紀念先人的文字匯集成書,代代相傳,已有許多好事例。例如張瑞生自述其“家書”:

《懷念與感悟》是我們家自費出版的一本書,記敘了父母辛勞一生、艱苦奮鬥的故事。

成書的想法來源於一餐年夜飯。前年大年三十,看著桌上的美味佳肴,我想起早已離開人世的雙親,不由感慨萬千。我以兄長的身份站起來對弟弟們說:父親辭世整整十年,母親辭世16年,這麽長時間,一大家人平安祥和,10個孫輩有7個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我們每人寫一篇文章,記述二老當年為撫養子女所經歷的艱難困苦,讓我們的後代更好地了解農民的品德、勤勞、智慧、毅力,傳承發揚,為國效力。

與我一樣,在《懷念與感悟》成書的過程中,幾個兄弟也不知流了多少眼淚,在懷念中傷感,在感悟中升華,都更加對今天我們擁有的幸福生活充滿感激與珍惜之情。

我們一大家幾十口人回到延川縣王家河村祖墳前祭奠父母。我寫的開場白不到300字,大家聽得熱淚盈眶;大哥宣讀祭文時老淚縱橫,心臟病復發,有驚無險。四弟在介紹《懷念與感悟》成書經過時,數度哽咽。《懷念與感悟》是前人留給後人的精神遺產,我家的“家書”抵萬金啊!

寸家祠堂“知恩報恩”匾

清明節的儀式、載體、方式方法正與時俱進地發展著,而其核心內涵和情感本體始終是緬懷和感恩。西方的感恩節宗教色彩很濃,感恩主、感恩神。中華清明節也有感恩情懷:感恩賜予我們生命的先人和居於生命鏈條上端的列祖列宗以及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賢,感恩養育人類的天地大自然。在感恩情懷中追求生與死的精神溝通、天與人的和諧。筆者在和順的寸家祠堂看到趙樸初先生題清明的匾額就是“知恩報恩”。

政治清明——介子文化的特質

我國傳統節日,絕大部分都是感自然節律而設,孕人文精神而豐。最早的起源都是感受自然的節律,順天應時而設。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孕育了人文精神而豐富起來。這種人文內涵常常以人物故事為載體而獲得廣泛傳播。介子推和屈原是典型:一個代表寒食清明,一個代表端午;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山,一個在水;一個死於火,一個死於水。介子推跟寒食清明的關系,很值得我們了解。

相傳春秋戰國時,晉獻公和妃子驪姬為了讓小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逼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為避害而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只剩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綿山地方,關於介子推的資源非常豐富,地方上比較強調介子推的忠、孝、信、義這些方面。這些方面固然很好,但是從介子推故事的特質來說,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現在加以彰顯。一個是他功成不受賞。重耳在流亡危難之時,他把自己腿上肉割下來煮熟給重耳吃,救重耳一命,據傳重耳感動地說:“我定要好好報答你。”介子推坦然回答:“我不求任何報答,只希望你日後成為一位清明的國君。”果然,當公子重耳當上了國君後,他不但不撈官撈財,相反,功成不受賞,背了老母親躲到綿山去,而且那麽堅決,你放火燒山逼我出來做官受賞,我也不出來,寧可活活被燒死。傳說就是因為紀念他,以後此日不舉火,大家都寒食,遂成寒食節。他成了功不受賞美德的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