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2/16頁)

注18跨車胡同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部,北起太平橋大街,南至辟才胡同。清朝時稱為車子胡同,相傳是由於胡同中有造車廠而得名。跨車胡同原來的13號是齊白石故居,現在臨近辟才胡同的路邊。跨車胡同現在是北京最短的胡同,長約40米,只有一個門牌,即齊白石故居。

注19這裏說的小西天位於北京海澱區,積水潭與鐵獅子墳之間。此地原為曠地,西北有廟名“小西天”,周圍的地方就都泛稱為小西天。小西天之廟是一個小廟,現已不存。不知劉先生這裏提到的是否就是這個廟。

注20老虎洞位於海澱區中部,東起娘娘廟,南至果子市、菜庫、香廠子,西至西大街,北抵軍機處、娘娘廟。因街西口原有兩尊石虎而得名。與舊時的燕京大學(今北大)僅隔一條街。自清朝以來,老虎洞街非常繁華,兩側鋪面林立,成為北京大學師生經常出入之地。

注21安東在遼寧省,今稱丹東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鴨綠江與黃海交匯處,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市隔江相望。

注22參見下篇《“勤行”的手藝——張強口述》中有關西直門外的“坑口”部分。

注23關於京郊的墳墓和看墳的墳戶,已有一些專著與文章發表,可見馮其利:《清代王爺墳》(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重點在實地考察清代諸王墳的地點、規制與變遷。另有金啟孮:《北京郊區的滿族》第三部分“園寢附近的滿族”,重點討論他們先滿化後漢化的民族認同(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81—92頁)。其他的則以介紹性為主了,此不贅述。

注24他認為的三個點,一個是外三營,本書後面有專文提到,一個是王公園寢,還有一個是莊頭。見《北京郊區的滿族》,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1頁。

注25戴鑫英先生所述內容與這篇訪談略有出入,可互相參照,不過此篇應該更為準確些。

注26肅武親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順治帝福臨的長兄。他的墳俗稱老墳,亦稱架松墳,位於今勁松三小的位置上。

注27富壽是豪格第四子,順治八年襲爵,改號肅顯親王。溫郡王猛峨是他的弟弟。當地人稱富壽為大王,猛峨為二王。故有大王墳、二王墳之稱,位於老墳西北。

注28顯謹親王衍璜是第四位肅親王,他的墳墓稱“新墳”,在報覺寺東側。1965年以前一直是架松小學校址,直到1966年才將學校遷到老墳,新墳的建築大部分被拆除(見圖)。

注29最後一個肅親王善耆,1922年病故於青島,靈柩運回架松村,墓地用顯謹親王陽宅改建。因肅王府在這裏栽種果木並建花洞子一處,故稱花園。以上參見馮其利:《清代王爺墳》,91—95、99—100、105—106頁。

注30老北京一般說“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城門。“內九”是指北京內城北面的德勝門、安定門,西面的西直門、阜成門,東面的東直門、朝陽門,南面的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外七”是指北京外城北面的西便門、東便門,西面的廣安門,東面的廣渠門,南面的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皇城四”是指皇城北面的地安門、西面的西安門、東面的東安門和南面的天安門(見圖)。

注31“九門八點一口鐘”與“內九外七皇城四”是連在一起說的。過去京城夜間要關城門。關門前都要打“點”,點是一種古代的打擊樂器,用銅鑄成,類似桃形,呈扁平狀,中間隆起,邊穿兩孔,懸而擊之,敲起來聲音很響。關城前要敲三遍“點”,第一遍“點”敲過,關上一扇城門,敲第二遍“點”時,另一扇再關上一半,敲第三遍“點”,門關得只留一點兒縫隙。趕城的人從很遠處就能聽到打點的聲音,這時都使足了勁兒奔跑,跑得氣喘籲籲,有時跑慢一點就被關在城外進不了城,或關在城內出不了城。在拙著《最後的記憶——十六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中就有鄂淩英女士對打點的敘述。九個城門有八個城門關城時都是打“點”,唯獨崇文門關城時敲鐘。至於原因,因多涉故事傳說,而無準確說解,此處不贅。

注32這裏說的運糧河其實不是通惠河,而是蕭太後河。

注33杉樹樹幹砍去枝葉後制成的長而直的杆子。建築施工時用於搭腳手架。

注34李先生是我去拜訪白四先生之前,在樓裏見到的除程先生之外的又一位老人,詳見本篇下文“漢人的墳戶”一節中的訪談者按。

注35憲度之即憲容,字度之,肅忠親王善耆的第十九子。新中國成立後曾在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