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注1需要說明的是,我做的北京人訪談,尤其是深入訪談,並未被全部收入這套《北京口述歷史》叢書之中。最近幾年,我還與其他人合作有《宣武區消失之前》《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大歷史·小人物》等圍繞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口述史專著,已分別由北京出版集團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對常人春、常壽春兄弟的口述訪談,也正在編輯之中。

注2我見到的,如尹鈞科先生著《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和相關的幾篇論文。但作為國內正式出版的學術著作,卻似乎僅此而已。

注3樸趾源著,朱瑞平點校:《熱河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104—106頁。

注4潞河中學在通州區。1867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通州創立第一所教會學校,始稱八境神學院,後改稱潞河書院、潞河中學。

注5在從通州到京城這條古運糧道上,過去有“五閘二壩十三倉”的說法。明朝正統三年(1439年)在京城東便門外修大通橋,從此這裏成為北京通向通州的通惠河的起點,大通橋上的大通閘為頭閘,慶豐閘為二閘,高碑店閘為三閘,花兒閘為四閘,普濟閘為五閘,就到八裏橋了。所謂二壩,都在通州,有石壩、土壩兩座,詳見劉先生下面的正文。

注6自明朝修通惠河後,糧船不再過閘,漕糧都是由人力搬運到上遊停泊的船中,運至上閘。鹹豐三年(1853年)九月初十日《實錄》:“通州向有遊民,專恃漕糧抵通盤壩,負米為生……”劉先生的爺爺從事的就是這個營生。

注7石壩與土壩通稱二壩。舊日凡正兌漕糧(運京)都向石壩交兌,改兌漕糧(貯通)都向土壩交兌,有坐糧廳收米。

注8基督教在中國的教派當時有十余個之多,所謂4個,可能是指美國在中國的4個基督教會,即美以美會、長老會、公理會和聖公會。也有說是指美國的美以美會、浸信會,加拿大衛理公會,英國公理會的。

注9潞河醫院是美國的教會醫院,始建於1878年。

注10慶王府位於定阜街3號,定阜街東起龍頭井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呈東西走向。慶王府現被北京衛戍區司令部後勤部占用。關於慶王府,可參見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中對張壽蓉的訪談。

注11《野火春風鬥古城》是1963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根據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一部反映城市武裝鬥爭的電影。通州鼓樓已於1968年10月被砸毀。

注12劉子揚先生這裏說的是他自己,清代秘密社會是劉先生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曾參與策劃編纂公安部組織撰寫的《中國秘密社會》一書的全過程。又與張莉合作著有《清廷查辦秘密社會案》(全四十冊,包括研究與档案整理,線裝書局2006年)出版。

注13通惠河漕糧的最後停運是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注141886年,美國傳教士富善來通州布道傳教,他的夫人富善慕柯·撒拉於1904年,在通州新城南門外西側,護城河南岸建“安士學道院”,專門向婦女傳經講道。1914年“安士學道院”擴建,改名“女蒙館”,開始招收女童入學。1923年改為六年制小學,同時開設初等中學教育,招收中學生,另有師範一級。1927年正式定名“富育女子中學”,在河北省教育廳備案。1941年日軍侵入通州,學校被迫轉移西遷,改稱“河北省立通縣女子中學”。1946年復校原址,1951年改稱“河北省通縣女子初級中學”。1960年改稱“北京通縣第二中學”。劉先生解釋說:“男校女校,都是教會辦的。有的是美以美會的,有的是長老會的,鬧不清楚。聽我姥姥說,東邊是潞河中學,西邊稍往北一點順著城墻就是富育女中,當時教會學校是對等的,潞河—富育,貝滿—育英,崇實—崇慈,崇德—篤志,匯文—慕貞,都是對著的(這10所中學都由美國基督教會設立)。”

注15道濟醫院,最初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5年創辦的婦嬰專科醫院,1912年更名為道濟醫院,1952年改名為北京市第六醫院至今。

注16八裏橋距京城20余裏,是由通州進入北京的咽喉之地。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於1860年(鹹豐十年)攻陷天津大沽,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馬隊、步軍從天津撤防到八裏橋,以少有的勇敢迎頭痛擊聯軍,但仍遭慘敗,結果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注17這裏說法有誤,沙窩門指的是廣渠門而不是復興門。老北京人對城門往往用元代的舊稱和俗稱,將廣渠門稱為沙窩門就是一例。而復興門是清亡之後在老城墻上新開辟的通道,所以沒有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