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華園邊“內三旗”

——司文琴口述

時 間:2000年7月25日

地 點:北京和平裏北街磚角樓南裏某號樓

訪談者:定宜莊、王碩

[訪談者按]清代在西郊海澱一帶修建皇家園林自康熙朝始。那時的海澱,用康熙帝的話來說,是一處“沃野平疇,澄波遠岫,綺合繡錯”注77之所在。有清一代,這裏既是以“五園三山”為主體的皇家園林區,更是紫禁城外的又一處皇宮,朝儀之盛甚至超過皇城。圓明園周圍的八旗駐防,就主要是為護衛這些皇家園林而設,經過幾朝經營,最後形成“外三營”(即圓明園八旗、外火器營和健銳營)的格局,與京師八旗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是京師八旗不可分割的部分。

“外三營”之一的圓明園護軍營,是雍正二年(1724年)從京師八旗護軍中抽調一部分,再加上部分八旗閑散人員組成的,額兵5700余人,雍正十年(1732年)又設內務府三旗護軍營,額兵三百。注78皇帝駐園來往,從城內到園,沿途都由他們負責保衛。為安置這些營兵,清廷在環繞圓明園的周圍,為他們建造房屋一萬間,另為包衣三旗兵丁造房504間,其具體方位如下。

圓明園護軍營居住方位

左翼四旗:

鑲黃旗營房,坐落樹村西邊。

正白旗營房,坐落樹村東邊。

鑲白旗大營房,坐落長春園東北,即水磨。小營房,坐落長春園東。

正藍旗營房,坐落海澱東邊保福寺。

右翼四旗:

正黃旗營房,坐落肖家河北。

正紅旗營房,坐落安河橋北。

鑲紅旗營房,坐落靜明園東北。

鑲藍旗營房,坐落藍靛廠西邊。

圓明園內務府三旗營房,坐落陳府村東、水磨前邊。注79

司女士就是這裏提到的“圓明園內務府三旗”的後裔,他們的營房位置,即上述“陳府村東、水磨前邊”,恰在今天清華大學的校園之內。清廷在這裏為內三旗人即上述“包衣三旗兵丁”共造房504間,司女士一家的房子,應當就在其中了。

這些內三旗人的後代,在清華大學建校之後,便轉而成為清華大學的職員與校工,至少到我訪問司女士的時候,這些人在清華校園仍有蹤跡可尋,但我翻閱了幾部清華大學校史,對此卻從來不置一詞。如今清華的教授與學子,是否還會有人記得這個校園昔日的歷史,是否還會有人過問一下這裏曾經居住過的老住戶呢?

與下面還要提到的藍靛廠外火器營相比,圓明園護軍營的旗人在辛亥革命以後的變化更大一些。趙書在《北京城區滿族生活瑣記》一文中提到:“以圓明園八旗為例,民國初年這裏有正戶旗人4171戶,其中正黃旗為500戶。1949年北京市民政局在這裏進行調查時,有滿族39戶、蒙古族16戶,共計55戶,僅等於當時的總戶數的11%。在這55戶人家中有3家是地主,其余大部分是警察。因為圓明園八旗在1860年以後,許多人被分到城裏當差,清廷滅亡後轉成了維持地面的警察,算是一個穩定的職業,所以沒有離開營房。沒有穩定職業的人家只有外遷或外逃……1953年市民政局到此調查時,還有許多滿族人家中供著祖宗板子、索倫杆子、媽媽口袋和家譜,但離開正黃旗的人,都不說自己是正黃旗的人了……”注80可資參考。

對於外三營旗人,我曾做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與口述,其中有關旗人婦女的成果早已收入《最後的記憶——十六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與《曾經滄海:20世紀滿族婦女敘事》等著作之中,唯司文琴女士這篇尚未發表過。

司女士已經去世多年了。當年我是通過她的兒媳王碩找到她的。2000年夏,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王碩女士來京找我,她也對滿族婦女的歷史與生活深感興趣,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談話間她提到自己的婆母即司文琴女士也是滿族,而她因為多年生活在海外,對婆母一家之事並不清楚,於是約我一起去司女士家,做了這個訪談。我後來因搬家等原因將這次訪談的部分錄音丟失,好在王碩留有一份副本,輾轉從美國寄來與我,特在這裏向她表示感謝。

司文琴(以下簡稱司):我是1919年生的,現在八十一了,周歲。我父親死得早,要是老父親活著,那皇家的,宮內的一切,都知道。那時我也小,也沒有時間來說這些個事。

定:您生的時候皇上還沒從宮裏出來吧?他是1924年出來的。

司:正是,小宣統登基。他坐了三年呢,是吧?

我們是鑲黃旗。聽老人講,咱們都是關東來的,進關的,可是不知道什麽年什麽代。來了就跑馬占地。為什麽姓司呀,說原來是姓史,不好聽,皇上給改了就姓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