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條進京的古糧道劉子揚口述(第2/9頁)

從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道閘,總的稱呼就叫“十三道響閘”,嘩嘩嘩……和這條運糧道是平行的。因為通州低呀,船從通州運河進來,進通惠河,要過十三道閘才能到北京。那個閘是雙閘,你從下水下來了這個船,進了閘之後,把下頭的閘閉死了,把上頭的閘提開,這樣水面就和上邊一邊平了,這船就又走,一道一道地走。我還見過呢,現在這些閘一道都沒有了。十三道閘每一道閘叫什麽名字我也不知道。第二道閘就在八裏橋的東邊。一過八裏橋的那道閘叫楊閘。最後一道在1947年、1948年的時候我們還到那兒去過,夏天到那兒遊泳、洗澡。注5

元代通惠河上諸閘位置示意圖

通惠河平津閘(即高碑店閘)今貌(定宜莊攝於2006年)

定:當時這一帶都是大糧倉是吧?

劉:不是。糧倉都在從東直門到朝陽門當中的這一塊,就是南小街左右。原來由通州到北京,一共十三個倉,通州那兒是三個倉,北京這兒有十個倉,大部分都在這一塊兒。

1.基督教改變了我爺爺的一生

劉:我1931年出生,六月二十三生日,今年七十一。六月二十三是陰歷,陽歷是那年的8月6日,這是後來才查的。我從小就沒過過陽歷生日,都是過陰歷。我父親是通州人,我可以先說說我父親家。

我們的原籍老家應當是在山東,不知道是山東什麽地方。他們是從運河過來的,就住在運河的岸上,通州的東關。他們一家子都做小買賣,賣小吃的,火燒啊,豆腐腦兒啊,就隨著這糧船,糧船一到通州,一卸糧食的時候兒,到晚上非常熱鬧,那些卸糧的工人往下扛糧食的都餓了,都要吃點東西啊。我爺爺他們家哥兒三個幹這個,做小買賣。

我爺爺不愛說話,他給我簡單地說過。他一歲多,他母親死了,我爺爺行五,是由他大嫂把他帶大的。老大和老五差出一輩來,我大侄子比我大一百天。我爺爺跟著嫂嫂,自己得掙飯吃。所以他從13歲開始就在糧船上幫人卸糧食。糧船到通州之後,它那糧食不是成口袋的,整個都在倉裏邊,糧船到了之後現裝口袋,往下扛。注6我爺爺身體好,差不多一米九的個子,比我要高,魁梧,有勁兒。他跟我說剛一開始卸糧食的時候都不許穿衣裳的,怕你偷糧食呀,什麽衣裳袋子都沒有,只能穿鞋,所以鞋就做得特別大。因為糧食都在倉裏頭,你一進去之後,這兩只鞋趿拉著,鞋旮旯兒裏頭就灌了好多糧食,等卸到岸上之後,回來趕緊把鞋磕了,再去第二趟,多走一趟鞋旮旯兒裏就多留點兒。這一宿磕出的糧食就夠一宿吃的了。這個說起來還特別形象,鞋大一點呢,能多扣點糧食,可你腳受得了受不了?一方面得掌握好分寸,一方面你還得忍著,有時候磨出泡,有時候磨出鮮肉來。反正就這樣,就卸糧食。後來就允許圍一塊布了,剛一開始連圍布都不允許,就赤身裸體。我大爺他們家就在土壩上賣面茶,每次到這兒來就(把糧食)磕打給他。有很多人,有固定的,每天在你這兒吃東西,打個尖兒。

定:您爺爺在哪道閘給人背糧食?

劉:他就在八裏橋附近,第一道閘過來之後,就到第二道閘這兒,糧食就上船了。就不往這邊走了。

後來他就不扛糧食了。幹什麽呢,推獨輪車,從通州土壩那兒裝上車,搭幫結隊地(把糧食)運到十三倉,就是十三閘,推到閘這兒給你個簽兒,推一石就給一個簽兒,回去拿這個簽領錢。他身體好啊,人家都一邊擱一個口袋,他在車當間兒再搭一個糧食口袋,這樣人家推二石他可以推三石,掙得就比別人多。他就推獨輪車(把糧食)往船上運。

定:您就是說把糧食直接運到城裏來?

劉:運到城裏來。還有一種是從船上卸下來之後(船)再回去,就倒上船的這一段。因為什麽呢,通惠河接著運河,這個地方過不來船,就得倒船。原來這個地方叫磚壩,那邊叫土壩,那邊叫石壩。注7

定:往這邊運就比較累,倒船就不那麽累是吧?

劉:各有各的累。卸船也累著呢。

定:從通州推車到這裏得走多長時間?

劉:多長時間不知道。

(車到通州的土壩)

那邊就是西岸,西岸特別高,就都是靠糧船的,東岸就一片莊稼地。只要是漲水,這邊就一片汪洋。

定:當時他們從土壩往上扛糧是在東岸還是西岸?

劉:西岸,都是在西岸。

定:您說的土壩其實也沒有壩?

劉:沒有壩,它就是名字叫土壩。那邊兒還有一個石壩。石壩那個地方就是咱們說的通惠河往北京去的那道河呀,那道河與運河的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