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識破訛傳(第3/18頁)

可見,侵華法軍隨軍翻譯埃利松的說法,要點如下:

1. 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和法軍一起對圓明園開展了洗劫。

2. 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在圓明園內放火,法軍則開展救火。

3. 法軍反對放火燒毀圓明園,英軍一意孤行獨自放了火。

4. 法軍司令蒙托邦對英軍放火燒毀圓明園一事,十分不滿。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侵華法軍士兵德凱魯勒的說法:

“……(英軍)此次搶劫延續了整整一天……在撤走以前,英國人把他們到過的宮殿和他們四周的花園都放把大火燒了,他們還說,今天傍晚的夜景,一定是非常漂亮的……一到傍晚,果真就像英國人事先講的那樣……一片紅光就照亮了韃靼山的支脈……一片火光不時騰空而起,火花四濺,在空中飛舞,然後又很快消失,在萬籟俱寂的深夜,建築物倒塌的轟隆聲清晰傳來,直刺我們的耳鼓……”

(侵華法軍士兵德凱魯勒的此處證言,請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367~368頁,故宮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月第 1版。)

這個侵華法軍士兵德凱魯勒的說法是:真正大規模的火燒圓明園行動,是英軍幹的,而法軍只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法國學者貝爾納·布裏澤(Bernard Brizay)對放火燒園的英軍主要部隊,作了非常仔細的考證,也收錄在《1860:圓明園大劫難》這冊資料中。他是這樣說的:

“……10月 18日……英軍到處張貼布告,宣布:(英軍)格蘭特將軍下令搗毀圓明園,以報復英國俘虜所受的虐待。這一天,秋高氣爽,萬裏無雲,約翰·米契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的第六十來復槍團和第十五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三千五百人,向圓明園進發……成群結隊的士兵們,分成小組,手持火把,向圓明園各處放火,圓明園內的建築大多以雪松建成,極易點燃……工兵上尉查爾斯 ?戈登幾天前參與了對圓明園的洗劫,現在又回來縱火……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漂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法國人拒絕和他們(英國人)一道焚燒圓明園……”

可見,放火燒毀圓明園的洋兵,其番號、人數、將帥名字……是十分清晰的——都是侵華英軍的人。

那麽,法軍到底是不是一丁點兒火也沒放過呢?恐怕也不是。我們來聽聽英軍方面的人員、親歷者斯溫霍的證言:

“……當法國人對圓明園內部毀壞工作完成後,他們焚燒了皇帝的寢宮,退出庭院,搬到安定門外的一個村子駐紮……”

(斯溫霍的此處證言,請參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351頁,故宮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斯溫霍的證言指證了法軍在此前的劫掠當中,放火燒毀了鹹豐皇帝的寢宮,但是,這只是一起小規模的放火行為。

法軍在幾天之前小規模的放火行為,在英軍方面,還有一個證人,他是英軍的吳士禮中校。

吳士禮中校在同一冊資料中,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盟軍(指法軍)搶完了,也燒了多處宮殿,卻反過來抗議我們……他們認為將圓明園完全搗毀,簡直是哥特人的野蠻行徑,令人詫異的是,當我們的高盧盟友(指法軍)將那裏的奇珍異寶洗劫一空時……這種評價居然沒有閃現在他們向來堪稱敏銳的頭腦中……”

今天的資料,就列舉至此,事實上,相關資料還有很多。

綜合上述的各種史料以及各家的說法,請容我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作一個以下的總結:

1.1860年 10月 5日,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誤以為鹹豐皇帝住在圓明園,遂向圓明園進軍。

2.1860年 10月 6日,法軍率先抵達並占領了位於北京郊外的圓明園。

3.此時,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翻墻進入圓明園開始搶劫,法軍幾乎同時也發起了搶劫。期間,海澱村的大清國居民和法國人,都對圓明園實施了小規模的放火行為。但是,這些小規模的放火得到了控制,對圓明園全園並未造成實質性的大毀壞。

4.1860年 10月 7日,英軍抵達圓明園,加入了搶劫財物的行列。

5.1860年 10月 8日,英軍和談代表巴夏禮等人獲釋。英軍隨後獲悉,有部分英國談判代表於此前被清軍殺死。

6.英軍遂決定報復,提議燒毀圓明園全園。法軍反對並拒絕參與放火。

7.1860年 10月 18日,英軍一意孤行,私自決定燒毀圓明園全園,並開始了大規模的放火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