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識破訛傳(第2/18頁)

蔣廷黻在其所著《中國近代史》附錄裏面,有一篇名叫《評清史稿:邦交志》的章節,該章節當中,有如下的文字: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兩廣總督葉名琛之被捕、文宗之退避熱河、英人之焚圓明園諸事,共占篇幅僅西藏交涉之四分之一……後巴夏禮又力助法翻譯官與載垣辯論,且措詞失禮。載垣於是陽許之,而陰謀害之。次日晨,英、法譯者歸營報告,途遇僧格林沁之馬隊,英人被捕者二十六,法人十三,經二十日之監禁虐待,英人得生歸者半,法人僅五名,後英人之焚圓明園者,即以報復也。撰《邦交志》者,何必隱諱其詞若此……”

蔣廷黻這段文言文,翻譯成現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兩廣總督葉名琛被捕、鹹豐皇帝暫避熱河承德、英國人火燒圓明園,這些事情在《清史稿》裏面,竟然只占西藏交涉案的四分之一篇幅……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奮力協助法國翻譯官和(怡親王)載垣辯論的時候,出言不遜。載垣於是表面上答應巴夏禮,暗地裏卻盤算謀害他們。第二天早晨,英、法兩國翻譯在歸營報告的途中,被(清軍)僧格林沁的馬隊抓走,英國談判代表被抓了二十六人,法國談判代表則被抓了十三人。這些人被僧格林沁拘禁了二十天,並遭到了虐待。其中,英國談判代表只有一半的人生還,而法國談判代表則只有五人生還。後來,英國人放火燒毀圓明園,就是對這件事的報復。寫《清史稿 ?邦交志》的人,你為什麽要隱瞞這一段呢?……”

可見,民國時期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的說法,也是一樣的:是英國人(或說英軍)燒毀了圓明園,根本沒有法國人(或說法軍)的事。我們再來看看法國大詩人雨果(Victor-Marie Hugo)在他《給巴特勒上尉的復信》中的說法: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雨果的這封信,轉引自貝爾納·布裏澤《1860:圓明園大劫難》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83頁。)顯然雨果的說法,也是這樣的:法軍洗劫、英軍放火。分得很清楚,毫不含糊。是英軍燒毀了圓明園,而法軍只是洗劫財物,並沒有參與放火。無獨有偶,“火燒圓明園”事件的親歷者——法軍方面的人員阿爾芒·呂西也認為是侵華英軍放火燒的圓明園,法軍並沒有參與放火。我們來讀一讀阿爾芒 ?呂西證言:

“……世界第八奇跡(指圓明園),我們(指法軍)剛剛將其洗劫一空,英國人又剛剛將其付之一炬,圓明園,這歷經了數朝數代的傑作,是我平生所見最漂亮的東西,今生今世,再也無緣一見了……”

(法軍方面這個人員“阿爾芒·呂西”的證言,轉引自 Bernard Brizay《1860:圓明園大劫難》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85~286頁。)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法軍的隨軍翻譯埃利松在《翻譯官手記》中的說法——埃利松也認為是侵華英軍不顧法軍的反對,獨自放火燒毀了圓明園的。

“……(英、法兩軍)各派出三個人組成一個六人委員會,委員會負責根據物品(贓物)本身的價值或藝術價值……以便可以平均分配……海澱的中國(大清國)百姓已經越過圍墻進入公園(圓明園)……貪婪突然萌發了他們(海澱村民)身上那顆愛國主義(指懷念明朝)的種子,他們奔走相告說報仇的時刻已經來臨,說這是老天爺要讓清朝滅亡……周邊的農民、海澱的無產者們,偷偷和幫助侵略軍的中國(大清國)苦力勾結,進入園林中的宮殿……時不時有人高喊‘救火啊’。他們慌張趕過去,任憑東西散落一地,他們用絲綢……床單……來撲滅已經燒到珍木壁板的火焰……英國人不顧他們盟軍(指法軍)的克制行為,獨自派出了一支縱隊,有條不紊地燒毀了圓明園裏剩下的一切……宮殿被燒了,寺廟、珍寶館、藏書閣被燒了……都化為了黑色的灰燼……(法軍蒙托邦司令)說:‘這些人(指英軍)簡直是太狂妄了,簡直是虛偽透頂……’”

法國學者貝爾納·布裏澤(Bernard Brizay)在其所著《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裏,也查閱並引用了法軍隨軍翻譯埃利松的證言如下:

“……附近海澱村的(大清國)村民,和法軍招募的一些(大清國)苦力,已經架上了雲梯,攀上墻頭進去了,開始自顧自地搶了起來,他們在好幾個殿堂放了火,因此開始引起恐慌……就這樣,英國人、法國人……大批地沖進了圓明園,不僅僅是他們,那些中國(大清國)苦力,還有中國(大清國)的盜賊,都鼓足勁兒大撈意外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