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識破訛傳

謠言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不公開和不對稱;而訛傳才是讓謠言四起的最大助力。我們只有帶著鉆研史料的態度和刨根問底的耐性,讓歷史親歷者站出來說話,用他們的日記、信件、電報、自傳等史料去多方印證,還原歷史,才能戳穿一直誤導我們的訛傳。

是誰燒毀了圓明園

在中國,曾經有不少的作家、編劇,犯過“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滑稽筆誤。所幸我國畢竟是有歷史學者,力挽狂瀾,以正視聽,捍衛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事實。

可是,在筆者看來,即便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這種說法,仍然是有欠精準的……

是誰放火燒毀了圓明園?

一百多年以來,稍有近代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這個說法,在原則上,似乎沒有什麽大錯。只是,如果深入到史料當中並從細節入手,則會發現,這種說法,其實仍然有過於籠統的嫌疑。

我從各方史料裏面讀出來的事實卻是——不是“英法聯軍”,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在那把持續了兩天的熊熊烈火當中,侵華法軍,似乎只是一個旁觀者,而並未扮演什麽實質性的角色。

首先,我要交代這個故事的背景。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殺入北京的時候,聯軍誤以為鹹豐皇帝住在圓明園(事實上鹹豐皇帝那時正在熱河承德避難)。這是英法聯軍殺向圓明園的最初動機——想活捉大清國的皇帝。

在向圓明園進軍的過程中,侵華法軍率先抵達了圓明園並開始搶劫園內的財物,而侵華英軍的部隊則在此期間迷了路並因而晚到了一天。

在晚清長期當官的美國人馬士認為,是侵華法軍帶頭劫掠了圓明園,而此後,是侵華英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而侵華法軍實際上並未參與放火。

馬士在其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的說法,是這樣的:

“……最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希望破壞圓明園宮殿的建築,把它視為有些俘虜曾被虐待的地方,並作為計劃損傷(大清國)皇帝個人尊嚴的一種辦法……而(法軍方面的)葛歷勞士男爵則以為:這不過是對沒有抵抗的鄉村地點和別墅的一種破壞而已,他寧願破壞北京城內的皇宮,因為那是最高權威的所在……(法軍)孟德邦將軍親眼看到圓明園被他自己的軍隊所劫掠過,認為破壞圓明園是一種破壞文化的暴行,並不能產生所期望的結果,他拒絕協同去執行這種破壞,(英軍)格蘭特將軍則反對去破壞皇宮,認為那是一種背信行為……因而,他(格蘭特)著手去執行(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的命令來破壞這個避暑行宮(指圓明園)。這個命令發布了,在10月 18日……二百多所建築物,被(英軍)格蘭特將軍指揮的軍隊,付之一炬……法國人劫掠了這個宮殿,而英國人又毀壞了它……”

馬士的說法,總結起來,是以下的幾點意思:

1. 法軍洗劫了圓明園的財物,而英軍則提議燒毀圓明園。

2. 法軍不同意燒圓明園,法軍說:要燒就燒紫禁城。

3. 英軍堅持要燒毀圓明園,法軍反對,並拒絕參與。

4. 英軍一意孤行,下令自己的部隊,獨自燒毀了圓明園。我們再來聽聽瑞士學者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說法:“……Finally,on 18th October,the British commander,James Bruce,

the eighth earl of Elgin–the son of the seventh earl,the notorious collector of Greek marbles–ordered the Yuan ming yuan to be burnt to the ground.During the subsequent two days,groups of soldiers were dispatched around the grounds to set fire to the various

palaces and the other buildings……”

林瑞谷(Erik Ringmar)的這段敘述,翻譯成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終於,在(1860年)10月 18日,英軍統帥額爾金(勛號略去)下令燒毀圓明園,在接下來的兩天之內,成群結隊的士兵們,被分派到園中的各處,放火燒毀了各種各樣的宮殿、塔、亭以及其他的建築物……”

這位瑞士學者 Erik Ringmar的說法,出自他所著《Liberal Barbarism and the Oriental Sublime:The European Destruction of the Emperor's Summer Palace》,可譯作《自由派的野蠻和東方人的莊重:歐洲人搗毀圓明園始末》。

可見,瑞士學者林瑞谷(ErikRingmar)的說法,也是很清楚的:是英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法軍並沒有參與其中。

此外,我們民國時期的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也認為是侵華英軍燒毀了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