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拿破侖帝國的興衰(第5/7頁)

面對法軍咄咄逼人的進攻,俄國也並不是一籌莫展。除了利用軍隊在正面戰場抵禦法軍外,俄國還非常巧妙地發揮自身特點,將遼闊的國土和寒冷氣候條件作為自己的撒手鐧。俄軍充分利用了幅員遼闊的戰略縱深,一點點將法軍引向深入。只要法軍攻下某個地方,俄軍在撤退時就最大限度地將這個地方破壞殆盡,這樣拿破侖即使占領了某個地方,也繳獲不了任何東西,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伴隨著法軍的進攻,俄軍先後燒毀了斯摩棱斯克、多羅戈布日、維亞茲馬、格紮茨克、莫紮伊斯克以及莫斯科等城市,還燒毀了許多村莊。俄國是希望打一場持久戰的,他們耗得起。拿破侖本應該看到這一點,不過由於接連取勝,甚至連莫斯科都已經占領,他覺得這場戰爭應該離結束不遠了,於是向俄國提出和議的要求。俄方利用這個機會,盡量地拖延時間,使法軍在寒冷的莫斯科足足停滯了六個星期。因為俄國對和議沒有誠意,雙方的談判自然沒取得任何突破。10月19日,拿破侖不得不下令撤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法軍又冷又餓,受盡了苦頭。拿破侖也遭遇到了他出征以來最嚴重的失敗。在渡過別列津納河以後,法軍已經秩序大亂,潰不成軍。一直和軍隊待在一起的拿破侖也乘坐雪橇,先行趕回了巴黎。

在拿破侖遠征俄國期間,巴黎也不是平安無事。馬萊將軍發動了一次叛亂,他四處散布拿破侖已死的謠言,妄想推翻拿破侖的統治。不過,由於當時帝國的統治還算比較穩固,這次叛亂並沒有得逞。馬萊和他的同夥全部被處死。

雖然國內對法軍的戰敗感到十分震驚,但好在拿破侖的余威仍在,他又迅速組建了一支三十萬人的部隊,並於1813年4月13日又開始作戰。他沒有注意到,國內外的形勢已經悄然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國內,對於他的統治,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厭倦,就連過去擁護他做皇帝的人,現在也開始反對他。由於教皇被拘禁,神父們偷偷地聚在一起,密謀發動叛亂。全國人民希望拿破侖能給大家帶來自由的貿易環境、平等的人權,以及對私人利益的保護。但現實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政府不是征兵,就是征收苛捐雜稅,人們對拿破侖窮兵黷武的統治感到十分憎恨。在國外,歐洲各國人民都對法國的武力壓迫感到反感,被打倒的各國王侯都打算伺機暴亂,奪回政權。

拿破侖的統治是建立在武裝幹涉的基礎上的,只有他不斷取得勝利,才能鞏固他的統治。如果他在某一個環節失敗的話,那麽,那些被他打倒的勢力就會趁機作亂。結果,1812年,拿破侖還能組織軍隊打到莫斯科,一年後,部隊就後撤到德累斯頓,到了1814年,就只能在巴黎附近了,形勢的變化真是迅猛難料。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813年3月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主要國家有普魯士、俄國、英國等,後來瑞典也加入進來。它們原本以為拿破侖會一蹶不振,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盧岑、德累斯頓、包岑等戰役中,他們連連敗給拿破侖,這使他們震驚萬分。為改善與同盟的關系,剛剛恢復軍事力量的奧地利提出進行調停,得到了拿破侖和第六次同盟國的同意。6月4日雙方在普列斯維茨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在隨後舉行的布拉格和平談判會議上,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談判無果的話,戰爭就是解決分歧的唯一手段。在談判破裂後,奧地利也加入到第六次反法同盟,使同盟軍的兵力壯大到五十二萬人。法軍只有二十八萬人,拿破侖仍舊打算利用快速有力的攻擊,打亂同盟軍的陣腳。但是,他的計劃被副將們的失敗打亂了。雖然他自己在德累斯頓取得了勝利,但麥克唐納、內伊和旺達姆分別在西裏西亞、柏林和庫爾姆吃了敗仗。敵人從四面沖破了防線,拿破侖已難以招架,他計劃進行一場大戰來扭轉局勢。沒想到的是,在萊比錫的大規模作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薩克森和符騰堡軍發生了叛變,萊茵同盟的各國國王也宣布脫離帝國。在同盟軍的猛烈攻擊下,勉強支撐了三天的法軍不得不向萊茵河方面狼狽退卻。1813年10月30日,法軍撤退到本國境內。

反法同盟的軍隊快要打到法國本土了。拿破侖希望能夠獲得國內的支持,但法國已經沒有了當年渴求自由的熱情,厭戰情緒開始蔓延,情況變得失去控制。最先表示異議的是立法議會,他們沒有按照拿破侖的要求進行協助。萊內、雷努阿爾、加盧瓦、弗洛熱爾格、曼恩·德·比朗等人甚至還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提出反對作戰、恢復自由的要求。這徹底激怒了拿破侖,立法院遭到解散。拿破侖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取得戰爭的勝利上面。只有取勝,才能改變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