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制憲議會時期

——1791年4月到9月30日

社會的真正目的,不是將社會利益作為遺產賜給某一個階級,而是在各階級取得這些利益的時候共享這些利益,這就是1791年憲法的主要特點。

歐洲各國的政治和制度

統治歐洲的封建制度已經接近末日,法國革命必然引起整個歐洲政局的變化,鬥爭從國王與國王之間轉變為國王與人民之間。若不是國王首先挑起矛盾,革命的爆發肯定會晚許多。國王想鎮壓革命卻反而使它擴大,想鎮壓革命卻促使革命獲得勝利。

封建統治時期,各國主要在國內活動,而在君主專制時期,各國的對外活動開始增多。歐洲各大國幾乎同時結束了封建統治,當時,國王與諸侯之間長期征戰,各國的國王也經常在國境上遭遇進而發生沖突。無論是查理五世還是路易十四,都沒能實現統一。為了抵禦較強的國家,弱小的國家必然要聯合在一起,經過各種優勢和聯盟的曲折變化,在歐洲形成了一種均勢。

在十八世紀中葉之前,奧地利、英國和法國一直是歐洲的三大強國。但奧地利在荷蘭方面受到法國威脅,英國則在海上對法國存有戒心,出於利害關系,奧地利和英國聯合起來反對法國。勢力和貿易競爭使它們經常處於敵對狀態,力圖互相削弱或掠奪。在波旁王朝時期,法國的一位親王做了西班牙國王,之後西班牙就成為法國的同盟國。西班牙原本是被摒棄在歐洲大陸一角的衰落國家,雖然有了盟約的保護,它不再對過去的敵人恐懼不安,但仍實力衰微,僅在海上有一些優勢。此外,在奧地利的周圍,法國還有其他同盟國:北方的瑞典、東方的波蘭和土耳其、西部的普魯士、德意志南部的巴伐利亞、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這些國家由於懼怕奧地利的入侵,於是與奧地利的敵國結盟。處在兩聯盟集團之間的皮埃蒙特經常搖擺不定,根據情況變化和利害關系而變換立場。荷蘭則根據國內是省督派還是人民派占優勢來決定與英國還是與法國聯盟。瑞士則保持中立。

十八世紀後半葉,普魯士和俄國在北方興起。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威廉使國家擁有了財力和軍隊,弗裏德裏希二世在此基礎上擴張領土,普魯士從一個普通的選侯領地變成一個重要的王國。俄國之前長時期不與各國往來,在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領導下開始參與歐洲政治。這兩個國家的崛起改變了原有的聯盟,它們同維也納政府達成協議後,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了波蘭。弗裏德裏希二世死後,葉卡捷琳娜女皇和皇帝約瑟夫在1786年瓜分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凡爾賽政府對於波蘭被瓜分無能為力,也未能挽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787年,普魯士和英國用武力恢復了荷蘭聯省的世襲省督制,作為同盟國的凡爾賽政府未能給予援助。唯一為法國增光的行動,只有對北美獨立的有效支持。

1789年的革命,擴大了法國在道義方面的影響,卻減弱了它在外交上的勢力。為了遏制俄國野心勃勃的計劃,英國和普魯士、荷蘭結成聯盟,就在戰爭爆發之前,皇帝約瑟夫去世,繼任的利奧波德二世接受了賴亨巴赫會談。這次協商為奧、土和約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平息了荷蘭的騷亂,1791年8月4日,在西斯托瓦簽訂了和約。1791年12月29日,葉卡捷琳娜二世迫於英國和普魯士的壓力,在雅西與土耳其簽訂和約。這些會談的舉行與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十八世紀歐洲政治紛爭的結束,各強國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法國的革命上來。

反法同盟

在此之前曾經互相敵對的歐洲各國如今開始將法國看成共同的敵人。瑞典與俄國聯合,普魯士與奧地利結盟,當時的關系十分簡單:一方是各國帝王,一方是一個國家的民眾。反對法國革命的同盟很快組成,但各懷心思:奧地利希望借此擴張領土,英國企圖報復法國對北美戰爭的支持和防止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普魯士則為了鞏固已受到威脅的專制政權,德意志各邦的目的是恢復某些成員的封建權力,瑞典國王則希望法國也能和自己一樣恢復專制制度,俄國的心思卻是想借此時機瓜分波蘭,而波旁王朝的所有君主,則是因為權力和家族關系才加入同盟。法國逃亡的貴族們為各國的陰謀推波助瀾,鼓動它們進攻法國。

在逃亡貴族看來,法國缺少軍隊沒有將領,財政困難,社會混亂,厭惡議會的人們渴望恢復舊制度。他們紛紛建立了各自的軍隊,孔代親王率領沃爾姆斯,阿圖瓦伯爵領導科布倫次。阿圖瓦伯爵還不斷敦促各國政府作出決定,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在意大利,阿圖瓦伯爵就派卡隆和阿爾方斯·德·杜爾麗伯爵前往意大利與之會晤。在曼圖亞舉行會談後,杜爾麗伯爵以皇帝名義交給路易十六一份秘密聲明,告訴他反法同盟將前去援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