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民議會的成立

——1789年8月4日夜到10月5~6日

10月5日和6日暴動是一場真正的群眾運動,完全由於宮廷的輕率而引起,既沒有不可告人的動機,也沒有暗藏野心。禁衛軍舉辦宴會,關於國王出走的謠傳,以及人民對內戰和饑荒的恐懼,引發了巴黎向凡爾賽進軍,但運動僅此而已。

國民議會的派別

國民議會由優秀的國民組成,雖然代表著全民利益,目的純正,但也存在派別和分歧。國民議會既不受某一種思想的支配,也不能由一個人領導,議會作為一個整體來制定決議,並且是按照一種自由或者自發的信念來作出這種決定。下面就介紹一下議會中的意見分歧和利益矛盾。

首先是宮廷派,也就是特權派,這一派在等級鬥爭時期極力反對各個等級共同開會,因此現在常常保持沉默,最後才參加一些局部的討論。即使貴族階級此時與平民派合作,但他們的利益始終和國民利益相對立。因此,過了需要籠絡人心的幾天之後,貴族的右派和高級僧侶仍舊反對平民派。這些人既舍不得放棄特權來制止革命,又不肯參加革命來推遲革命,只是想盡一切辦法來反對所有的改革。宮廷派的主要發言人是莫裏和卡紮萊斯,前者代表僧侶,後者代表貴族,這兩個人的出身和地位並不是第一流的,但他們都有過人的天才。

這兩個發言人,秉承了特權階級不相信改革能夠持久的觀點,在任何討論中都盡力采取攻勢,他們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指導議會,而是破壞它。莫裏發言冗長,卡紮萊斯強詞逼人,兩人都善於玩弄詭計。莫裏在講壇上保持著布道者和學院院士的作風,有時卻自己都不理解自己的發言。他雖然大膽機智、變化多端,但是很少能抓住問題的要點,甚至抓不住對自己有利的觀點,他只是喜歡長時間進行反駁,以引經據典的詭辯來代替可信的理由。因此他的發言從沒有深刻的說服力,也談不上真正的雄辯。卡紮萊斯與莫裏則正好相反,他心地正直,思維銳敏,態度坦率,演講的語言流利而生動。面對同一個問題,他常常能夠站在對自己這派有利的一面,而將浮誇的一面留給莫裏。卡紮萊斯富於熱情,善於運用自己的才能,但立場錯誤是他最大的缺憾。

內克爾和各部大臣組成了溫和派,他們的人數比宮廷派少。當時的法國主要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反對革命的舊特權階級,一派是支持革命維護人民利益的民眾,這二者之間是不允許一個自命為調停人的派別存在的。內克爾公開表示贊成英國式政府,那些信仰或抱負相同的人都站到他這一邊。思想堅定、稟性剛強的穆尼埃,和內克爾一樣堅定的拉利·托朗達耳,以及他們的朋友克萊蒙·多奈爾都屬於這一派,此外還有少數貴族和部分主教也支持內克爾,他們共同的希望是,如果內克爾的主張能被采納,他們就是上院議員。

溫和派後來被稱作溫和派,他們試圖將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原封不動地搬到法國來,以調和手段進行革命。一直以來,他們都致力於使最強者和最弱者和解。7月14日以前,溫和派要求宮廷和特權階級能夠滿足平民的要求;7月14日以後,則希望平民能與宮廷和特權階級和解。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政府中起一份作用,如果一個派別沒有地位,就是反對派,只有給它們提供合法的地位,才能避免永無休止的鬥爭。但他們沒有認識到,這種見解在當時排他性思想盛行的時代是行不通的,鬥爭既然開始,結果必然是某種制度取得勝利,而不是和解。單一的議會已經取代三個等級並獲得勝利,要破壞議會建立兩院制是非常困難的。在宮廷看來,這種政府過於平民化;而在國民眼中,它仍是貴族化的,因此,溫和派既不能使宮廷妥協,也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持。

議會中其余的人組成了國民派。在這個時期,國民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三巨頭同盟,即迪波爾、巴納夫、亞歷山大·拉梅特。三人中,迪波爾負責擬定主張,巴納夫負責出面支持,拉梅特則負責指導執行。一個中等階級出身的律師、一個高等法院人員出身的省議員和一個宮廷貴族出身的上校能夠緊密聯合組成同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這充分表現了當時的平等精神,各階級的人民能夠撇開本等級的利益,為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而團結合作。中等階級在7月14日是取得了自己的勝利:它的議會是制憲議會,武裝力量是國民自衛軍,政權是市政府。米拉波、拉法耶特和巴伊則在這次鬥爭中轉變了身份,一個成為護民官,一個成為將軍,另一個擔任市長。國民派的原則性非常強,他們支持革命的利益,成員大多是年輕人,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品質,除了追求自由,他們更有志於擔任高級職位,因此從一開始就有些冒進,甚至超越了7月14日革命。國民派在議會中有極左派代表的支持,在議會外得到了政治俱樂部的擁護,並且受到了沒有參加革命但不允許資產階級獨享革命成果的國民的援助。一些有意參加而未能進入政府的人,也接受了國民派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