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專政君主體制和王權的終結(第2/9頁)

這種論調若不是出於對國民願望的無知,就是與國民願望的公開對抗。平民代表們感到十分不滿,他們將希望寄托在內克爾身上,希望他能說出民眾的真正意願。內克爾是平民出身,在他的努力下第三等級的代表名額增加了一倍。於是人們希望他能贊成按人數表決,這樣的話,第三等級就能發揮人數上的優勢。然而內克爾卻以財政總監的身份小心謹慎地講話,三個小時的演說幾乎一直在談財政預算。涉及眾人關心的問題僅簡單又模棱兩可地說了幾句,既不得罪宮廷,也不得罪平民。

政府並沒有真正理解三級會議的重要性。這次三級會議的召開本身就預示著一場大革命,當時的王朝處境每況愈下,除了恢復會議,沒有別的辦法能改革國政,解決國家需要。在這種困難局面下,代表們不是以納稅人身份而是以立法者身份來參加會議的,是公眾、是委托書賦予他們權力,他們應當利用權力和公眾的鼓勵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使法國獲得新生,全國人民對它寄予希望。

三級代表的三種態度

對於國王而言,參加會議非常重要,他可以借此恢復權威,親自行使職權從而避免革命的發生。假如在作出一些改變的情況下,他能果斷而堅定地鞏固新秩序;假如在實現了法國人民願望的基礎上,他能規定公民權力、三級會議權限和王權限度;假如他能夠放棄自己的專斷,放棄貴族的特殊待遇,放棄賜予不同集團的特權;假如他能完成公眾要求的、被後來制憲會議實施的各種改革,那麽,他親自主持會議的這個決定原本是可以阻止接下來那些不幸糾紛的爆發的。如果路易十六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為周圍人所左右,他是能夠做到這些的。然而這一切只是假設。

此時,國王的顧問們早已陷入混亂。三級會議召開時,並未采取措施以防止紛爭發生,以內克爾為首的內閣勢力和王後及幾個親王率領的宮廷勢力互不相讓,路易十六在兩者之間遊移不定,無所適從。

內克爾滿足於第三等級取得的雙倍代表名額,他只是擔心國王的優柔寡斷和宮廷勢力的不滿,並未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內克爾認為面臨的問題是財政危機而非社會危機,因此並未采取行動而是靜待事變發生,他甚至誇口說不用事先準備也能應付自如。

因為三個等級都擁有抗拒權,內克爾意識到原有的三級機構已無法維持,三個等級本身就已是各項改革的實施以及行政工作正常進行的障礙。因此,他主張仿效英國的政體,減少等級,將僧侶和貴族合並為上議院,第三等級獨自組成下議院。但是他沒有預料到,鬥爭一旦開始,幹預就已無濟於事。折中的辦法沒有人接受,弱者拒不聽從,強者要爭鬥一番,只有一方取得勝利,另一方才肯作出讓步。

宮廷方面根本不想沿用三級會議制度,它寧願讓一些貴族集團與一個常設的國民會議來分享權力。三級會議由於本身組織上的缺陷,從來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對於宮廷而言,三個等級分開是有利的,宮廷可以在它們之間制造紛爭,阻止它們采取一致行動,因此希望一直保持這種狀態。而第一、第二等級也根本不贊同第三等級的改革要求,僧侶要保持他們的特權和豪奢,如果改革的話,他們的犧牲要遠遠大於得到的好處。剛剛重新取得政治獨立地位的貴族,也明白他們對平民作出的讓步將超過他們從王權中獲得的東西。因此,在這場新的革命中,只有第三等級收獲最大。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第二等級不得不與宮廷聯合,就像他們以前和第三等級聯合起來反對宮廷一樣。促使立場改變的只是利害關系,他們與宮廷保持一致並非出於忠誠,正如他們曾代表人民說話但並非為了公眾利益一樣。

貴族和僧侶的代表成為關切和拉攏的對象,宮廷方面在波利尼亞克伯爵夫人家裏召開了一個會。參加者都是著名人物,包括貴族代表和僧侶代表的主要成員,在這個會上,德佩雷姆斯尼爾和當特萊格兩個貴族被收買,在三級會議召開之前他們是最熱情維護自由的人,此後則成了公開的反對派;這個會還規定了三個等級代表們要穿著不同服飾,以便於區分。為了將三個等級分開,宮廷用盡心思,先是繁文縟節,之後用陰謀詭計,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宮廷始終懷念往昔的三級會議,以為現在的三級會議能夠和從前一樣:用軍隊控制巴黎,用貴族代表控制第三等級代表,通過分裂三個等級來掌握三級會議,甚至以恢復擡高貴族壓低平民的舊傳統來分裂三個等級。宮廷方面以為,經過第一次會議後,即使不作任何許諾,也能夠把一切擋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