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文明

歐洲的動亂時代歷經了五個世紀之久,日耳曼人的入侵幾乎毀滅了歐洲的文明,逃難似的大遷徙逐漸安定下來,歐洲大陸的人民在較有秩序的社會中安定地生活下來。這段黑暗時期如同陰雲般,逐漸被日益增長的新光明,也就是基督教文明所取代。它的到來掀開了歐洲歷史的新篇章——中世紀到來了。

中世紀對於歷史學家來說並不陌生,是指從公元11世紀到14世紀這段歷史。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擺脫了落後的文明和野蠻狀態,基督教的光輝灑向這片土地,建立起一個豐富的、多元化的文明——中世紀文明。

雖說中世紀文明是豐富而多元的,但並不是煥然一新的,它與古代文明有著藕斷絲連的聯系,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基督教也為此帶來了新的活力。當然,入侵者也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體制、新思想、新文化、新求知欲。新與舊之間相互沖擊、震蕩、調整,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從而產生新的文明——中世紀歐洲文明。

在中世紀期間,歐洲的文化、思想、政治、生活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就不逐一羅列了,如果就任何一方面來詳述,對於不太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來說,簡直是在聽天書。就像如果身旁的樹木過多過密了,視野就會被遮擋,受到局限。因此,我們只是描述中世紀歐洲的主要特點: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政治——統治階級如何參與政治,人們又是如何被統治的;文化——人們是如何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封建制度,毫無疑問成了中世紀的特殊產物,下面將描述中世紀的這一獨特產物。

第17章 中世紀的生活

一、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什麽?封建制度是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或農奴)剩余勞動力,它是在封建地主和農民相互保障的基礎上產生的。封建制度的產生很簡單,一個擁有領導能力的人與許多貧苦農民聯合起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共同擁有和耕作大片土地,以保護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其基本剝削形式是封建地租,農民(或農奴)耕種封建地主的土地,絕大部分出產作為地租被封建地主剝削。這就是流行於西歐的社會制度。它具有兩個主要特點:保護和服役,即強者保護弱者,弱者服役於強者的社會狀態。這種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關系的基礎主要是土地占有權——封建地主對土地的占有。

不是一個制度?就真正意義來說,封建制度並不是一種完善的制度。之所以這麽說,規律性和一致性是一種制度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而封建制度並不具備。這種制度流行於西歐各地,這期間有許多地方性和區域性的差異。每個地方的制度形式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差異,封建地主所定的契約以自己的切身利益為標準。然而,封建制度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維護封建地主的利益。

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的產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並沒有經過縝密的計劃。封建制度的產生主要因為當時沒有強有力的政府勢力,無法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無法有效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由於外來的蠻族不斷入侵,徹底摧毀了舊的羅馬政權,新的政府和國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想要完善法律和規範社會秩序恐怕還需要幾個世紀。在這種緊急狀況下,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封建制度便隨之出現,並發展起來。

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出現過封建制度,保護人與被保護人這樣的詞語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實力雄厚的大農場富人,對生活在他的土地上的貧苦佃農們給予保護和耕作上的指導,相應地,佃農要付出一定的勞動力。曾經日耳曼諸部落也有這樣的習俗,但只存在於青年和老戰士之間,青年勇士為了得到更多鍛煉,常常跟從有經驗和名望的老戰士。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關系又有些許變化。在黑暗時代的古羅馬,國家屢受侵略,硝煙不斷,百姓深受其害,成群的盜匪四處劫掠,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護,窮途末路的境地迫使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即使是把自己的農田交給地主。但是命運待他不薄,因為他仍然可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只不過不再是以農民的身份,而是成了領主的佃農。然而對於那些沒有土地的窮人來說就沒有那麽幸運了,他們只能靠賣身來生活,可能會成為領主的貼身侍從。他們的身影無處不在,或是於餐桌旁伺候主人用餐,或是在城堡門口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