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認識一下唐朝的文房八寶······粥?【筆墨紙硯等】(第2/3頁)

這種情況下,您不僅需要一個供研磨的硬質平面(硯台),還需要一個用來磨細顆粒的工具(硯子),否則總不能伸手指去攪墨粉弄得滿手汙黑吧?市面上常見的古老實用的“硯”,也就是由這兩部分組成的:下面一片石面平板,上面一只大小形狀便於抓在手裏研磨的石頭。沒有什麽刻意追求的造型,一切以便宜耐用為主。

唐代是制墨技術發展很快的時期,從魏晉時出現的用漆煙、松煤制成的“墨丸”,在唐朝逐漸普及和定型。用松煙和膠汁調制而成的各種形狀的固體墨錠,質量越來越精良,像祖敏、李陽冰、奚超、奚廷珪等名家制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都是上送皇室使用的貢品。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錠長11.4厘米的圓柱形墨錠,上書“松心真”三字楷書,歷經一千多年都沒散碎,是目前所見的最早墨錠實物。您如果用功讀書,將來考上進士做了官,就不愁用不上好墨了。而那時候配合墨錠使用的硯台,當然也會更加高級精美。

唐朝的高級硯台也有好多種形制,說說當時最流行的兩種。

一種叫“箕鬥硯”。顧名思義,這種硯台的形狀就像個簸箕,以長方形為主,底部傾斜,便於匯聚磨出的墨汁。據說這種硯開始時很多是取用漢魏晉古建築,比如曹操“銅雀台”上的舊瓦片磨改加制成的。那些瓦片制造時“澄泥以绤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注35](用織物過濾澄清泥沙,加入核桃油反復捶揉黏土制陶),工藝十分精良,所以用這些瓦片改制的硯台(唐朝前期直接叫“硯瓦”)“貯水數日不燥”,深受喜愛。到唐中期以後,硯匠們直接采用“澄泥法”來做硯,這也是後世四大名硯之一“澄泥硯”的來歷。

另一種著名唐硯叫“辟雍硯”。“辟雍”是古代典籍裏的一種特殊形制建築,一般用作高等學校,特點是房屋外面被一道有水的環形溝渠圍繞住。“辟雍硯”的樣子也符合這個特點,多為陶瓷質,圓形,硯面凸起,硯面與硯壁之間形成一圈環形硯池,在硯面上磨出的墨汁就是流進硯池裏儲存起來的,供您寫字時伸筆蘸用。這種硯從南北朝到初唐時很盛行,因為“辟雍”是全國最高等的學府,那麽這種硯除了實用價值以外,還含有祝願使用者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早日考進大學做官的心意。

有了硯台,有了墨,也不能幹磨啊,磨墨的時候還得往硯台上加水才行。

普通人家沒錢瞎講究,用只缺口飯碗盛半碗水放桌面上供磨墨用,也能過活。如果是手裏稍有幾個錢的文人想追究點情調,唐朝市面上各種等級档次的“水盂、水注”也是花樣繁多。

“水盂”其實就是陶瓷小水罐,常見的口徑一般在3厘米左右,高在6厘米以下,褐色釉和綠色釉是主流,一般都有扁圓的大肚子和收口或細脖子,有梅瓣、葵瓣、石榴、圓筒等多種式樣,以彩條、散點、彩斑、草葉等紋彩裝飾。“水注”跟水盂的樣子相差不多,最大的區別是有引水用的“流”,是往硯台裏倒水的陶瓷杯壺,可以做成龍、鳳、獅、虎、象、鴨、狗等多種形狀。

既然講究了,那就成行成套吧。如果書桌上有口小腹大的陶瓷水盂,那麽可能還有另一種陶瓷水器,是口大肚子小的碗狀物,這是唐朝剛開始出現的新時尚“筆洗”。寫完今天的功課,把毛筆伸進“筆洗”的水裏涮一涮,把墨洗掉,有利於保護筆鋒,唐朝的文人們很流行這種做法,剛才出過場的白居易就有“每一詩成,輒洗其筆”的習慣。唐朝的筆洗大多是算珠形,青釉裝飾有彩斑、花卉、聯珠等紋飾,其規格口徑從8厘米到30厘米以上的都有。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區分桌上這些陶瓷罐的形狀——口小肚子大的是用來往硯裏倒水研墨的,口大肚子小的是用來洗筆的,可別弄混了又惹人笑話。

以上說的這幾樣都是用來侍候筆墨硯的,下面來說您書房裏的紙。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紙在唐朝可不是什麽便宜的能隨便糟踐的東西,在大多數人家看來,供孩子讀書的全部花費裏,“買紙”占了很大比重。普通的一百張白紙就要賣60文錢(相當於現代的60元人民幣),更精良的“硬黃紙”可能一張就要3文錢呢!晚唐時傳說中名妓薛濤用花草染色制出的彩色箋紙,以及當時的“宣紙”非常有名,這些不易得到的名貴紙就先不說了。

唐朝市面上常見的紙張,主要是麻、藤、楮三種原料制成的,著名產地有益州(現在的四川)、揚州、剡溪等。這些紙張買來送進您書房的時候,一般會裁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長方形,摞成一沓放在案頭或書架上,您寫字的時候也是一張一張地取用和書寫。如果您文思如泉湧,一口氣寫了長篇大論十幾頁的文章,然後想送給別人看,散著送一沓紙過去也行,但更正式恭敬的做法是把這一張張紙粘連起來,做成我們上面說過的“卷子”,再好好裝潢一下外表,拿出去才比較像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