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有文化的唐朝人(第2/6頁)

說了半天,到底唐朝的“官話”是一種什麽樣的神奇語言呢?為什麽它跟當時唐朝各地的方言全都不一樣?

想知道答案的話,您得再往早點的朝代穿越,比如說······再往前穿三百年吧。

這回睜開眼時,您發現自己站在一座小山頂上,面前天高雲黯,大江奔流,黑壓壓的人流如蟻群般次第乘船渡江南來。您身邊還並肩立著十來位衣冠楚楚的貴族男子,個個神色凝重,有人還咬牙切齒地低聲怒罵著什麽。留心多聽一會兒,您漸漸明白了,這群人是王家的子弟,您正在目睹“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北方傳來消息,那些草原胡狄的軍隊已經攻陷了西晉兩京洛陽和長安,司馬家皇帝也做了俘虜,北方和中原地區無可避免地將淪為胡虜天下。你們這些從東漢起就逐漸形成強大勢力的士家大族,必須為自家的族人和產業做打算,像崔氏、盧氏就決定留下與胡人統治者就地周旋——畢竟那些部族人數太少,不可能把原住漢人全殺光——而像你們王家、謝家,還有庾家、桓家等,對北方的前景比較悲觀,寧可拉家帶口扛著米袋牽著牲畜跟隨晉皇族司馬睿等一起渡過江淮南下,到如今的南京一帶開辟家業、修築都城、奉立新君、建立東晉王朝。

您和家人親友走下幕府山頂,回到遷徙隊伍裏,對十幾歲的兒子羲之吩咐一聲,叫他去隊尾瞧瞧有沒掉隊的,自己上車繼續南行。

環顧人流,您會看到,隊伍裏除了自家有血緣關系的妻兒老小,還有大量依附於你們這些士族的仆人、部曲、佃農等,他們都帶著一部分財產農具跟你們南下,到了你們認為合適的地方,也聽從你們的指令駐營建屋、開墾荒地、種田交糧,以及——跟當地人為爭奪生存資源打架。

由於當時北方中原地區的生產力和組織程度遠遠比南方發達,你們這些人的戰鬥力還是挺強悍的。主要靠著你們這些南遷的北方大族,再加上當地一些早就被中原文明同化了的朱、張、顧、陸等大姓支持,司馬家新君在南京繼續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統治。

而在這段時間內,你們這些士族子弟逐漸習慣在固定的家族裏找對象,通婚圈子越來越小,也壟斷了朝廷的人才選拔,日常生活當中擡頭不見低頭見的都是自家親戚,你的小舅子又是自己妹夫和同事,你的上司是堂伯父又是表姑父·····諸如此類,大家不但姻緣關系盤根錯節,而且往上推溯,幾乎全是這一兩代從中原地區南遷過來的。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你們這些家族也就是“上層社會”流行的語音,基本上都是南遷之前中原那邊的話音,也就是東漢以來洛陽地區的“洛下音”,跟江南當地百姓講的當時的“吳語”簡直是格格不入。但你們絲毫也沒覺得這有什麽不好,反正對於你們這些貴族老爺來說,根本不用走出家門上街接觸社會,什麽收租子啦,買東西啦,修房子啦,自有學會講雙語的下人傭仆去辦,你們只要做官和讀書清談就夠了。至於那些顧氏、陸氏等本地的大族,早在東漢就全盤接受了中原文化,所以那些家族的士人雖然在家裏也講吳語,但出門就可以跟你們這些南遷士族講洛下音,畢竟人家也是從小努力學習中原語才能夠讀書寫文章的。

說到這裏,您可能猜到了——唐朝的官話,難不成也是這種號稱傳承了兩漢以來N百年文化正統的優雅高貴的“洛下音”?

呃,嗯,怎麽說呢,唐朝官話的制定者倒確實是這麽想的,他們一心一意地想“復原”五胡亂華之前、“純潔”的中原漢族的語音,但是呢,他們的最終成果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您還得耐著性子繼續穿越下去看。

您在東晉建立初穿越成了王家的兒郎,幾大家族共同扶持司馬家皇帝掌握朝政,構成了一個又高傲又封閉的圈子,那些平民賤姓根本擠不進來。你們當然希望這種局面能一直持續下去,但大家都知道,官二代富三代們那都是一種什麽德性,不勞而獲躺在祖宗家業上睡大覺,只會越來越腐爛墮落。於是沒傳幾代,江南這邊的平民大頭兵就造反啦,再加上北方中原的軍隊也時不時來個南下進攻,一波一波兵火延及,改朝換代,你的士族後代們家業不斷凋零,在兵權政權上的壟斷地位也慢慢消失掉。這麽樣過了三百年左右,到隋朝再統一南北中國的時候,你的後代除了家族姓氏、歷史傳承還可以拿出來吹一吹,也就在文化上還有些優勢罷了(當時紙張很貴,印刷術沒普及,書籍是稀罕物主要靠世代積攢,一般平民新貴要讀書挺困難)。

這三百年間,原本留在北方中原的那些漢晉士族,像姓崔的、姓盧的,不可避免地要認奉那些南來的草原蠻族為主,也不得不在各方面都深受草原遊牧文明影響,包括衣食住行,當然也包括說話發音。不過,正像一千年後又一次遊牧文明入關時所發生的事一樣,由於漢人數量巨大、漢人農耕文化更加適應中原地理和氣候,那些南下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雖然身為統治階層,卻是被漢人生活方式給完全同化了,在中原占據主流位置的語言仍然是漢語,而且北方的“普通話”依舊是洛陽地區的洛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