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輪回,人有三急(第2/3頁)

這種茅廁和豬圈連在一起的“連茅圈”,基本形式在我國延續了兩三千年都變化不大,直到現在,一些農村裏仍然能見到。這種廁所的好處就不說了,它最大的害處是容易交互傳染人畜寄生蟲病,另外呢,占地面積也比較大。在農村、在郊外田莊裏還好說,如果是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家,弄個圈養豬可就不太容易了。 

您從朋友的郊外田莊回到長安城內自己家裏,過半天又想去方便了。您家地方不算小,有獨立的院落,但也沒大到能弄個豬圈還不影響居家市容環境的地步。那麽廁所該建在哪裏?

跟我來,走出正堂和居住的廳房,一般人家的廁所都是一間獨立的小房子,建在院子的某個角落裏,有屋頂有四面墻,有的木門上還有小洞,人們在內方便時可以通過門洞看到外面。如果不巧也有人這時候想來如廁,裏面的先到者可以大喊一聲,提醒後來者忍上一會兒,避免尷尬情況發生。 

廁所裏面呢,通常是先在地下挖一個大坑,或者埋下一口大缸,坑上或缸上用木板或石板鋪好,留出縫隙供人蹲用。有的人體弱,蹲不住,那麽可以用專門的坐器,當時叫“廁床”,樣子像是現代的馬桶圈墊,下面有腿支在板縫兩邊,其實整體看上去像個環形的板凳,中間鏤空。這種坐便器在戰國晚期就有了。[注13]

不管是蹲著也好,坐著也好,提醒您,方便的時候盡量別往下看。下面的旱廁糞坑裏可沒有水沖,蓄積既久,各種生物都十分活躍。至於那一陣一陣冒上來的氣味,躲也躲不過,沒辦法,忍著吧。據說有那富貴皇族人家,在廁所裏專門放著幹棗用來堵鼻孔(然後被傻女婿當零食吃了)。

地下挖的坑洞或者埋的瓦缸再大,也有填滿的一天,那怎麽辦?別擔心,唐朝已經有人專門以“剔糞”為業了,也就是後世的“傾腳頭”“掏糞工”,他們專門負責從城市的廁所裏清走糞便,然後作為上好的肥料賣到農村去種田用。這個行當雖然汙穢被人看不起,利潤卻是很高的,歷代都有幹這一行發大財的人,後來甚至還成了被黑道把持的行業呢。[注14]

不過應該說,職業清糞工們的工作範圍,有一大部分是各種公共廁所。對,公廁這東西在我天朝也很早就出現了,《周禮》就有明確記載,位置一般是在主要道路的旁邊,樣子和上面描述過的普通人家廁所差不太多,有些地方甚至已經有男廁女廁分開並列。這些公廁也有管理人員,但他們的主要職責是運糞賺錢,打掃廁內環境只是附加工作。因為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人們對“積肥種田”的重視程度,遠大於維護市容清潔衛生。

也因此,掏糞業的服務網絡很可能覆蓋不到城市裏的所有人家,有些城市居民人家會在自己家院墻上挖個洞,把廁所設在這裏,很沒公德地往門外道路、公共空間裏排泄汙穢。為此,《唐律》裏特意明文規定:允許百姓往院外排水,但不允許排倒臟汙,違者要被打六十板子。[注15]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會出台這種法律,本身就說明這一現象已經比較常見了,所以唐朝城市街巷裏的公共衛生,恐怕真是好不到哪裏去。

看到這裏,您已經惡心反胃得不想穿到唐朝長安城了?呵呵,說實話,在當時的年代,我天朝的城市環境衛生恐怕是全世界(已知的“舊大陸”)最好的,您知道當時的歐洲城鎮居民怎麽處理自家排泄物嗎?用桶子接完,直接往街上一倒!特別是住二樓以上的,連提下樓都不用,開窗子往外一傾,嘩啦,完事。所以當時歐洲人走在城鎮街上,時不時被天降肥沃澆灌一身,都習以為常沒啥可埋怨的。

當然,上面也說了,我天朝唐人收集處理城市糞肥主要是為了種田用,這是我們農業社會的一個特色,而歐洲國家就沒能建起這麽一個城鄉資源利用的系統。結果對比,我天朝不但市容環境相對較好,農村耕地肥力、糧食生產率也遠遠高出同時代的歐洲國家。後者因為土地肥力匱乏,普遍必須實施“休耕輪作”,即一塊土地耕種一陣子後再撂荒一段時間,讓它恢復自然肥力。

唐朝一般人家裏最常見的廁所,就是上面說的這樣子了。如果您到皇宮內、宰相府裏、特別有錢有勢的富貴人家做客,可能會見到一些“高級廁所”,比如供人坐著出恭的“廁床”弄得非常舒適,用軟墊子來撫慰尊臀、解放雙腿,廁所裏有幹凈光滑的籌片備用,地上還燃著香爐來緩和異味。甚至,坑洞下面不是恐怖的長期積蓄物,而是一次一清的缸桶,缸桶裏還放些木屑、草木灰、敗絮等吸味用的碎物,盡量讓整個過程無聲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