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日請務必參加公款吃喝,品種豐富,料足量多——官府食堂(第2/5頁)

有口輕的就會有口重的,您這邊嫌胡餅油太大,那邊那位客人還嫌胡餅寡淡沒味呢!沒關系,咱花色齊全、品種豐富,比胡餅更加油膩的也有,那就是“煎餅”。

不是天津老鄉用來抹醬裹油條、裹薄脆的那種煎餅。這裏說的煎餅比較像油炸大丸子,雜菜和面揉成一團下油鍋吱吱煎熟,撈出來放涼以後可以擱在掌心裏的。這種食物可以當早餐,但更流行的是當夜宵吃。

您擔心這個攤主是用地溝油在炸煎餅?這我可真沒法了,您讓我去哪兒找食藥監局的執法人員來檢查喲。不不,這可不是花生油(花生是明朝才從美洲傳入我國的),也不是橄欖油,更不是金龍魚調和油。要不,您這就穿回去算了……

唐朝人吃的油,一大部分是動物脂肪、肥豬肉煉的油啦,羊肉也會出點兒油。煉油的植物主要是大豆和胡麻,也有麻子、紅藍等。

好了,快把買的這一堆食物吃掉,咱要上班了—您最好就在店裏吃,打包外帶在街上吃的話,如果被禦史看到,會認為您“有辱官緘”,一狀告上去弄不好你要丟官。

早飯吞完,午餐打算吃點兒啥?—我說您這也太饞了吧?好歹也得先上半天班,再想吃中午飯的事啊。誰告訴您穿越美食團是可以光吃飯不幹活的?

而且呢,今天上午去哪裏工作,也跟您的午飯地點和內容很有關系哦。

簡單地說,只要您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那麽在工作日,中午這頓飯都是公家請客,您可以,而且必須跟同僚們一起公款腐敗。不過對於京城的官員來說,這頓工作餐有“朝參日廊下食”和“非朝參日公廚堂食”的區別。

朝參日,也就是要進宮上朝參見皇帝的日子,大家都理解吧?唐朝規定三品以下的官員(不含三品)每個月逢一、五日朝參,也就是如果您穿越上身的這位是個七品官,那麽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要上朝。

如果是三品(含三品)以上的大官呢?那是要每月一、五、九日朝參。另外,有一群倒黴蛋……咳,有一群位置比較重要的官員,理論上是每天都得入宮參見皇帝的,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他們被稱為“常參官”。

好啦,今天是您的朝參日。您呢,最好半夜三點就起床穿衣服。為啥?因為按照規定,您早晨五點半就得進入皇宮大門,否則算遲到喲。上朝遲到,後果會很嚴重喲。

您知道長安城有多大吧!如果您家裏有錢有勢,在離皇宮不太遠的坊裏買了房子,那還好一點兒,三四點鐘起床,穿衣服,吃東西出門,等晨鼓敲響,坊門一開,趕緊往皇宮跑。如果沒下雨,沒下雪,天也不太黑,大概能順利按時跑到宮門,報名驗魚符[31]打卡上班。

在朝殿裏站一上午,聽各級各部門領導絮絮嘮嘮說事兒,好不容易等到日中散朝,您肯定已經又累又餓兼頭暈腦漲,只想躺倒了。

唐朝的制度這時候顯示出比較人性化的一面,從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每次朝會結束以後,公家都會讓上朝的官員們在宮殿飛檐下、廊廡[32]上坐地吃頓飯,這頓飯就叫“廊下食”。

“廊下食”都有什麽東西可吃呢?唉,公款備餐,露天明吃,也就四菜一湯這種標準吧,不會簡陋寒磣到丟皇帝老兒的臉,但也別奢望山珍海味。反正常參官們的肉食定量是每天三頭羊,分到每個人嘴裏的羊肉應該不會太多。

不過在日常供應以外,夏季還有防暑降溫餐,冬季有烤火餐,各個節日也有加餐。

如果您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兒上朝,退朝以後又在西北風嗖嗖的廊下半露天坐地吃飯,那麽負責辦食的光祿寺會依例給你們端上一碗咕嘟嘟冒泡的熱湯餅,其實就跟您早上吃的馎饦是同一類食物,算是高級工作餐。另外冬天的加餐還有黍臛,應該也是一種加了黃米的肉羹,趁熱開吃。

如果您在驕陽似火的夏天上朝,吃“廊下食”,端上來的會是用涼水拔[33]過的冷面、粉粥,再配一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

趕上特殊的節日上朝,比如寒食節,會給甜米粥喝;正月初七(人日)和三月初三加賜煎餅;正月十五、三十賜糜糕[34];五月端午賜粽子;七月七賜斫餅;九九重陽節加糕;十月一日加黃米羹……這些都是在日常餐點之外另加的,算是額外福利,您老老實實地跟著同僚們一起叩謝皇恩吧。

像這種吃環境的工作餐,食物好不好倒在其次。有人比較看重其中的榮譽和政治意義,覺得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吃頓飯光榮得不行。(拜托,皇帝早走了,你以為人家會坐在裏面看著你們吃飯流口水嗎?人家也餓啊!)那個寫過“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就曾經為寒食節的“廊下食”賦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