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明太祖驅除蒙古後三百年而滿洲入主,為中國近代史上狹義的部族之再建。

一、滿洲興起至入關

滿洲民族其先曾見渤海國與金國。

明代分為三部。

一、海西女真,二、建州女真,三、野人女真。惟野人女真居黑龍江流域,距中國最遠,朝貢無常。海西、建州則每歲至明朝貢。

滿洲族為建州女真,初耕牧於牡丹、松花江之合流點【今三姓附近。】而統率於明之建州衛。

嗣其一部又南遷至圖們江流域。

其祖先【景祖、顯祖。】為明將李成梁所殺,【事在萬歷十一年,張居正卒之翌年。】遂於明成仇隙。

時努爾哈赤【太祖。】年二十五,以父【顯祖。】遺甲十三副,捕殺仇人尼堪外蘭。其時兵數不過五百人乃至六百人而已。

嗣合並傍近諸部,創後金汗國。【事在萬歷四十四年正月。】

興師犯明,宣布告天七大恨,取撫順。時步騎有二萬。【事在萬歷四十六年。萬歷二十年,日本豐臣秀吉犯朝鮮,明救之,連師七年。二十四年開礦稅,民間大擾。二十九年太子立。四十二年福王赴河南。四十三年(1615年)有梃擊案,朝臣分黨水火。】

明四路出兵討之。【事在萬歷四十七年。】

楊鎬為四路總指揮官,駐沈陽。遼東本有屯軍,嘉靖原額過九萬,至是逃亡相繼,多不能用。明四路兵南自閩、浙,西自隴、蜀,征調幾遍全國,共二十萬。【合朝鮮葉赫兵為二十四萬,每路兵六萬。】

敗於薩爾滸。

從撫順至薩爾滸山可七、八十裏。中路軍杜松先渡渾河,以四萬兵營薩爾滸山,以二萬攻渾河北之界凡山。努爾哈赤兵八旗,以六旗四萬五千人掩擊薩爾滸山營,以兩旗共萬五千人救界凡山。杜松陣亡,明將領死者三百余,兵士死者四萬五千余。滿洲遂連破諸路兵,滅葉赫。此役明以輕敵分兵冒進而敗。又承平既久,軍備懈弛,徐光啟庖言謂:“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顏矢中其背。”總鎮監督尚無精良之甲胄(zhòu),何論士卒?

於是有熊廷弼經略遼東之命。【事在萬歷四十七年六月。】

時遼、沈大震,諸城堡軍民盡竄,數百裏無人跡,中外謂必無遼。廷弼兼程冒雪,遍閱形勢,招流移,繕守具,簡士馬,肅軍令,主固守不浪戰,集兵十八萬。其上書謂:“遼東現有兵四種:一曰殘兵,甲死歸乙,乙逃歸丙,或七、八十,或三、二百,身無片甲,手無寸械,隨營糜餉,不肯出戰。二曰額兵,或死於征戰,或圖厚餉,逃為新兵。三曰募兵,朝投此營,領出官家月糧,即暮投彼營。點冊有名,派役忽去其半;領餉有名,聞警忽去其半。四曰援兵,弱軍羸(léi)馬,朽甲鈍戈,而事急需人,不暇發還。將澤死降之余,新敗膽怯;馬則既多瘦損,軍士又多殺馬,圖充步兵以免出戰;器械則堅甲利刃,長槍火器,喪失俱盡。”徐氏庖言謂:“奴寨北門,鐵匠居之,胸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此當時兩國對壘之形勢。

廷弼專務守禦備,【滿洲亦不敢輕出兵。】未一年,去任。【廷臣忌者劾其不戰而去,事在天啟元年。】袁應泰代之,於是遂失遼陽。【廷弼嚴,應泰矯之以寬。會蒙古諸部大饑,入塞乞食,應泰處之遼、沈二城,後遂為變。】

應泰死之,金遂遷都遼陽。【時沈陽、遼陽以及遼東七十余城悉降。】

明再起熊廷弼,【事在天啟元年六月。】建三方布置策。

廣寧為前線,以步騎兵守遼河沿岸。天津及登、萊維後援,以海軍衛滿洲之南部。熊為經略,駐山海關,節制三方。

時王化貞為廣寧巡撫,與熊意見不合。

王主戰,熊主守。熊謂守定而後可戰。然實權在王,兵部尚書張鳴鶴信之,所請無不允。廣寧有兵士四萬,而山海關無一卒。

以經、撫不和而影響及於戰略。

熊主固守廣寧,謂:“遼河窄,堡小,不容大兵。駐兵河上,兵分力弱。惟宜置遊兵,自遼河至廣寧多置烽堠(hòu)。遼陽距廣寧三百六十裏,寇至易備。”時方震孺亦言:“河廣不七十步,不足恃。沿河百六十裏,築城不能,列柵無用。”而化貞謂其怯敵,不守城而守河。

廣寧遂陷。【事在天啟二年。熊、王退入關,俱論死。明臣且有專劾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