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一、貴族門第漸次消滅後之社會情形

唐中葉以後,中國一個絕大的變遷,便是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另一個變遷,則是社會上貴族門第之逐漸衰落。依照先秦以來傳統的政治理論,社會上本不該有貴族門第之存在。而自東漢下的讀書人,卻因種種因緣造成了他們的門閥。大盛於東晉南北朝,至隋唐統一,科舉制興,始漸衰。

門第衰落後,社會上的新形象,舉其要者約有如下幾點:

一、是學術文化傳播更廣泛。以前大體上保持於幾個大門第大家庭的,現在漸漸為社會所公有。

二、是政治權解放更普遍。以前參預政治活動的,大體上為幾個門第氏族所傳襲,現在漸漸轉換得更快,超遷得更速。真真的白衣公卿,成為常事。

三、是社會階級更消融。以前士庶之分,由於家世,現在漸成為個人的事情。農家子弟,可以一躍而為士大夫。士大夫的子弟,亦可失其先業而降為庶民。這一個變動,漸漸地更活潑、更自然。

就第一點而論,唐以後社會,有幾個極顯著又極重要的與前不同處。

第一、是雕版印書術發明,書籍之傳播愈易愈廣。

雕版術最初應始唐代。

印章摹刻,遠始秦世。石經移寫,則起東漢。此後釋、道兩教之刻印符咒圖畫,蓋為印章摹刻與雕版印刷之過渡。最初雕版印書,應始唐代。格致鏡原引陸深河汾燕間錄謂:“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葉德輝書林清話雲:“陸氏此語,本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其文本曰:‘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意謂廢像則重雕,遺經則重撰耳。後世或據陸語謂雕版印書起於隋,非也。”今存最初雕版書籍,為敦煌石窟發現之金剛經,卷末雲鹹通九年造。

其事正於世族門第之衰落,交代叠起。

柳玭(pín)家訓序:【葉夢得石林燕語引。】“中和三年在蜀,閱書肆所鬻(yù)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率雕版印紙,浸染不可曉。”【又國史志:“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術數小學字書。”】是當時刻書,多為通俗利貧,略同佛、道兩教之傳播佛像符咒。故家世族,經典大書,尚無刻本。至五代毋昭裔【蒲津人。】先為布衣時,常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為難色。昭裔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願刻版印之,庶及天下學者。”後為蜀相,乃命工雕版此二書,復雕九經、諸史。西蜀文字由此大興。【事見陶嶽五代史補,又王明清揮麈(zhǔ)錄。】

大興則在五代。

舊五代史:“後唐 明宗 長興三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版印賣。”【王明清揮麈錄余話雲:“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鍔(è )書五經,仿蜀中制作,刊板於國子監,為監中印書之始。”明清家有鍔書印本,五經存焉,後題長興二年也。】五代會要:“周 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進印板九經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

至宋又有活字板之發明。

活字板為慶歷中布衣畢升所發明,亦非士大夫之貴顯者。西洋活板印書始於明代,較此後四百余年。

書籍刻板既多,流傳日廣,於是民間藏書家蜂起。【如王欽若家書目四萬三千卷,宋敏求家藏書三萬卷,李淑二萬三千余卷,田偉四萬七千卷,蘇頌藏書萬卷,李常二萬卷,晁(cháo)公武二萬四千余卷,蔡致君二萬卷,葉夢得逾十萬卷,陳振孫五萬余卷,周密三世積累有書四萬二千余卷。】

讀書者亦自方便。

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亦雲:“三代漆文竹簡,冗重艱難。秦、漢以還,浸知鈔錄,楮(chǔ)墨之功,簡約輕省。然自漢至唐,猶用卷軸。卷必重裝,且每讀一卷,檢一事,紬(chōu)閱展舒,甚為煩數,收集整比,彌費辛勤。至唐末宋初,鈔錄一變為印摹,卷軸一變為書冊,易成難毀,節費便藏,四美具焉。”】

此等機會,已不為少數人所獨享。

就著作量而論,亦較唐代遠勝。

《舊唐書•經籍志》,連前代總計,集部凡八百九十二部,一萬二千二十八卷。宋史 藝文志,有宋一代,集部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較之自戰國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補遼金元藝文志,集部六百六家,七千二百三十一卷。遼、金集部不多,大都皆元代作。舊唐書載唐僅一百一十二家,元人較之,尚多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