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為什麽必須死(第4/4頁)

到了頤和軒,老太後已經端坐在那裏了。我進前請跪安復旨。說,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頤和軒裏一個侍女也沒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後一個人坐在那裏,我很奇怪。

珍小主進前叩頭,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頭聽訓。這時屋子靜得掉地下一根針都能聽得清楚。

老太後直截了當地說,洋人打進城裏來了,外頭亂糟糟,誰也保不定怎麽樣,萬一受到侮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應當明白!話說得很堅決。老太後下巴揚著,眼連瞧也不瞧珍妃,靜等回話。

珍妃愣了一下說,我明白,不曾給祖宗丟人。

太後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

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主持大局。就這幾句話戳了老太後的心窩子了,老太後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呵斥說,你死到臨頭,還敢胡說。

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

老太後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

珍妃說,我要見皇上一面。皇上沒讓我死!

太後說,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裏頭去,來人哪!

就這樣,我和王德環一起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裏(據回憶,還丟了兩塊大石頭)。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這是到目前為止,最多人取信的一個版本。

根據崔玉貴的回憶,珍妃臨死前給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三句話:“我罪不該死!”“皇上沒讓我死!”“你們愛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應該逃!”

由此可見,珍妃在臨死前,依舊對皇帝抱有期望。

而這,恰恰是珍妃不得不死的最主要原因。

慈禧垂簾聽政47年,其實很明白自己的權力終將失去,所以越到後面,她越在乎的是自己身後的權力運轉和評價體系。

故宮裏投珍妃的那口井

但恰恰她自己選定的光緒,並沒有顯示出會繼續走“慈禧路線”的意思,而他身邊的這位珍妃,又有主見,對光緒影響又大,一旦給了珍妃機會,肯定不會給自己什麽好臉色,甚至“開棺鞭屍”也未可知。

當時八國聯軍兵臨城下,誰都不知道大清帝國會不會就此覆滅,自己的性命是否還保得住(因為當時是慈禧力主向所有西方列強宣戰的。事實證明後來八國聯軍並沒有滅亡清朝,也沒想顛覆慈禧,這是讓老佛爺最欣慰的一件事)——所以不如事先把能安排的事都安排“妥當”(根據崔玉貴回憶,慈禧那天派人將珍妃投井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

就連光緒本人,都在慈禧駕崩的前一天離奇去世(這又是一樁有爭議的懸案),怎麽還會憐惜你珍妃的一條性命?

8

1901年,虛驚一場的慈禧帶著光緒回京,命人從井裏撈出珍妃的屍體。據當時的人回憶,屍體浮腫,面目已不可辨認。

慈禧表示大為惋惜,追封珍妃為“珍貴妃”——毫無疑問,這是安撫光緒的一個動作。

打撈屍體的那天,光緒並沒有來。

但從那之後,光緒再也沒有親近過任何一個嬪妃。

饅頭說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對珍妃之死,甚是惋惜,甚至把她比為“聖女貞德”。

我個人覺得,倒也不至於。

珍妃死得可惜嗎?確實挺可惜的。一個妙齡女子,並沒有犯什麽大錯,就這樣莫名其妙丟了性命。

但真的要說她有安邦救國之志,輔佐明君之才,卻也未必,至少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證據不足。當然,給她證明的時間也不多。

很多後人之所以為珍妃惋惜,其實是在為光緒不平,與其說為光緒不平,倒不如說是在為大清扼腕。

但其實仔細想一想,就算光緒大權在握,親政臨朝,就真救得了大清?就憑一腔熱血對日宣戰?就憑康有為那套拍腦袋的“維新變法”?或者,就憑珍妃出謀劃策?

人家崇禎皇帝剛即位時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結果呢?更何況相對於大明王朝,大清王朝已經被卷入整個世界發展的滾滾洪流,面臨千年不遇的大變局。

所以這事情,不怪珍妃,也不怪光緒,甚至怪不得那位殫精竭慮的老佛爺慈禧。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大清王朝其實已經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只能憑借外科手術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

所以,對珍妃,我只能發出一句最近比較流行的感慨:

來世莫生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