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故事,重新認識這個“賣國賊”(第3/4頁)

鐵路建成之日,火車以每小時30公裏的速度跑了一個來回,觀者無不興奮雀躍,但“紙包不住火”,很快又引起了朝廷的惶恐:“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

唐胥鐵路通車後,李鴻章率幕僚乘車視察

東陵是什麽地方?是清朝列祖列宗的陵墓所在之地。盡管東陵離鐵路還有近百公裏遠,但慈禧太後勒令必須停止。

於是,唐胥鐵路就上演了世界鐵路史上最荒唐的畫面:由騾馬拖著的火車機頭,在標準化的鐵軌上面蹣跚前行。

這可笑的一幕,直到中法戰爭爆發,需要鐵路大量運煤之後才消失。

但這也是李鴻章對抗朝廷中頑固派的方式:你有一百種方式阻撓,我就有一百種方式變通。

中國的洋務運動,如果說是始自曾國藩的話(創立“安慶內軍械所”),那麽發揚光大,就是在李鴻章手裏。

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分別是金陵機器局、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機器局(另一個是左宗棠、沈葆楨創辦的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的結局,請參看《一場“恥辱海戰”的背後》)

此外,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漠河金礦這些當時赫赫有名的民企,都是李鴻章一手創立的。中國的第一根電報專線,也是李鴻章極力促成的。

1865年,江南制造總局,現為上海“江南造船廠”。在這裏,誕生過中國第一爐鋼、第一門鋼炮、第一艘鐵甲兵輪、第一台萬噸水壓機,更有中國第一艘潛艇、第一艘護衛艦

在創辦這些洋務企業的過程中,李鴻章確實也從中為他自己和家族中飽私囊,但放到大的格局來看,他的眼光確實比當時已經行將就木的清王朝政府要遠得多,他所布下的洋務格局,甚至影響到中國的今天。

所以,第四個故事,是關於李鴻章的“遠”。

5

到了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1895年,李鴻章已經72歲了。

前一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

慘敗的一方,自然得接受獲勝一方提出的條件。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1909年被朝鮮義士安重根刺殺

誰去參加這個注定是屈辱的談判呢?慈禧太後說:我看還得李鴻章。

於是,1895年3月19日,作為清王朝的全權代表,72歲的李鴻章率團抵達日本馬關。

面對失敗者,日本人獅子大開口,除了割地之外,索賠白銀3億兩(當時日本的全年財政收入不過8000萬兩白銀)。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只給李鴻章兩個選擇:同意,或不同意。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李鴻章請示朝廷後說:不同意。

事實上,按照當時中國的慘狀,基本是沒有什麽討價還價的籌碼的。但是5天之後的3月24日,發生了一件事。

李鴻章在回下榻之處的路上,被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年輕人槍擊,子彈擊中面部,滿臉是血。

根據小山被捕後的供述,他不希望中日就此議和,而希望日本乘勝追擊,直搗北京,所以他就做出了刺殺李鴻章的舉動。

李鴻章的槍傷經救治後,並沒有大礙,只是因為年事已高,無法手術,子彈就永遠留在了他的眼眶下,直到他蓋棺。他曾叮囑手下,不要將他中彈時的血衣洗掉,而是要帶回國內,因為“此血可報國矣”。

這件事震動日本朝野,因為害怕中國就此尋找借口中斷談判,每天來看望李鴻章的日本朝野政要絡繹不絕,天皇的妻子都送來了親手制作的繃帶。

日本下關市(原馬關)的“李鴻章道”,當年日本人怕李鴻章再被刺殺,專門為他辟了一條行走小道

但李鴻章需要的是實惠。

因為這一顆子彈,日本索賠的款項,從3億兩白銀減到了2億兩白銀。(其實其中也有日本怕列強幹涉的因素。)

而面對那2億兩白銀,李鴻章還做了最後的無用掙紮。

日本當時的外相陸奧宗光回憶:“他要求減少五千萬兩,視不能達此目的,他則乞減少二千萬兩,最後他竟對伊藤全權哀求以此些少減額為其歸途之餞別。”

按照陸奧宗光的說法,連“少要點錢當回國盤纏”這種話都說出來了,實在有失李鴻章的身份。

李鴻章回國後,輿論罵聲一片,但唯獨有一句中肯評價:“李鴻章挨了一槍,省了一億兩。”

簽下《馬關條約》之後,李鴻章發誓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1896年,李鴻章出使俄國,必須取道日本,李鴻章堅決不肯在日本住宿,連換船時都不肯搭乘日本的小舢板,而是在兩船之間搭一塊木板,李鴻章以73歲之高齡,中國第一重臣之身份,就這樣在風中顫顫巍巍地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