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故事,重新認識這個“賣國賊”(第4/4頁)

當李鴻章走過木板的時候,展現的是氣節嗎?

不是,只是悲哀的氣憤罷了。

所以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李鴻章的“哀”。

饅頭說

曾有人說,李鴻章生逢亂世,如果生在盛世,必是一代名臣。

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不是亂世,嚴防漢人的清廷怎會起用漢人做大官?又哪裏會有李鴻章?連曾國藩都不會存在。

時勢往往造英雄,但英雄卻未必能改變時勢。當時的李鴻章,其實就像極了唐胥鐵路上,那匹拖著沉重火車前行的馬——憑一己之力,拖著已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前行。

李鴻章自己知道嗎?他清楚得很。

在晚年時,李鴻章曾自嘲是個“裱糊匠”,“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有何術能負其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評價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而梁啟超表示自己“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1901年,本已被閑置的李鴻章又被慈禧重新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目的只有一個——去和八國聯軍簽訂《辛醜條約》,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

李鴻章被稱為清朝“外交能手”,但他晚年經手簽訂的30多個外交條約,幾乎個個喪權辱國。

是李鴻章喪權辱國嗎?是洋人要打慈禧的耳光,慈禧派李鴻章去代挨罷了。

4個月後的1901年11月7日,早已開始大口吐血的李鴻章在病逝前一小時,俄國公使還在病床旁逼迫他就中俄的一份條約簽字。

臨死前,李鴻章雙目不閉,身邊人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李鴻章才閉目離世,享年78歲。

李鴻章20歲時,曾作詩一首: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

78歲臨終前,李鴻章遺詩一首: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從“欲封侯”到“孤臣淚”,李鴻章甘苦自知。

李鴻章在晚清掌權的幾十年裏,當然有不少過錯,但在當時風雨飄搖的時代裏,換個人來,是否能做得比李鴻章更好?

反正我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