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故事,重新認識這個“賣國賊”

這個人的名字,可能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名字之一,他叫李鴻章,他的一生,用百萬字立傳,恐怕都未必能盡述,所以,今天我們只講關於他的五個小故事。

1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860年,李鴻章37歲的時候。

彼時的李鴻章,辦過團練,稍微有了點名氣,最多算一個“小V”。之所以還能算“小V”,也主要是因為他加了一個“大V”(擁有眾多粉絲的用戶,小V即粉絲較少的用戶)的“微信”,進入了他的朋友圈。

那個“大V”,叫曾國藩。

安徽合肥人李鴻章,1823年出生,17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3歲以“年家子”身份進入曾國藩帳下。

什麽叫“年家子”?就是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和曾國藩是同年中的進士,稱為“年家”,“子”就是子女。在那時候,“同年進士”一般都互相抱團,官場上相互照應,本身就是個利益團體。

李鴻章

曾國藩以“識人”聞名。當23歲、身高超過一米八、儀表堂堂的李鴻章出現在曾國藩面前時,就被一眼看中。從後來的發展看,曾國藩對李鴻章也是刻意培養,確實是把他視為自己的接班人。

曾國藩(左)和李鴻章(右)

可以說,晚清三大名臣裏,如果沒有曾國藩的提拔和指點,可能還是會有左宗棠,但基本不會出現李鴻章。

李鴻章一直恭恭敬敬地稱曾國藩為“老師”,自稱“學生”,但在他37歲那年,卻和曾國藩鬧翻了。

鬧翻是因為兩件事。

第一件事,當時負責追剿太平軍的曾國藩,把大本營安紮在了安徽的祁門。當時擔任曾國藩幕僚的李鴻章堅決反對。他認為,祁門易攻不易守,且是個“絕地”,無路可逃,大本營安紮在這裏是自尋死路。

曾國藩不聽。

第二件事,曾國藩當時任用另一個親信幕僚李元度守徽州。李元度文人出身,帶兵到徽州後,不聽曾國藩“堅守不出”的意見,貿然出擊,徽州轉瞬就被攻破。徽州是祁門的門戶,徽州一失,祁門門戶大開。曾國藩盛怒之下,要向朝廷參奏李元度的過錯。

李鴻章認為,李元度是曾國藩幕僚中資格最老的親信,在最困難的時候一直力挺曾國藩,還救過曾國藩的命,不應該因此就參奏他。於是李鴻章帶著一幹幕僚,去和曾國藩講道理。

曾國藩還是不聽。

兩個建議接連不聽,李鴻章怒了,一氣之下,決定走人。

李鴻章要走,曾國藩也怒了:老夫這麽關照你,在我最困難的時候要走?罷了,滾!

後來呢?太平天國的大軍果然直撲祁門,曾國藩退無可退,當時把遺書都寫好了,把刀掛在帳上,隨時準備殉國。幸虧手下悍將鮑超率援軍在千鈞一發之際解圍。

而李元度後來被重新起用,平苗亂,修炮台,辦洋務,做得有聲有色(當然,曾國藩後來還是密薦了李元度)。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李鴻章的“倔”。

但“倔”的背後,折射出李鴻章當時的一些能力和見識,至少已不在老師曾國藩之下了。

2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863年,李鴻章40歲的時候。

那時候的李鴻章,已經是江蘇巡撫(相當於江蘇省省長),算得上是一個“中V”了。更重要的,是手下有了自己的軍隊——淮軍。

這一切,還是靠曾國藩。

就在負氣出走的第二年,李鴻章還是在諸人的“勸和”下,回到了曾國藩的帳下。一方面,曾國藩發現帳中少了李鴻章,怎麽都不順暢;另一方面,李鴻章發現離開了曾國藩,自己也是一事無成。

這次復合後,師徒倆再也沒有翻過臉。曾國藩對李鴻章開始加速“提拔”——傾力幫李鴻章打造淮軍,甚至親自幫李鴻章訂立營規,並把湘軍中戰鬥力相當兇悍的幾個營送給李鴻章。

1862年初,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率淮軍共13個營9000人南下上海,開始在江浙地區與實力強大的太平軍周旋。在上海,李鴻章不僅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更是開始和洋人打交道,將淮軍慢慢更新為“洋槍洋炮”,發展到了六七萬人,羽翼初成。

然後,就發生了“蘇州事件”。

1863年,李鴻章率軍圍攻蘇州。蘇州當時是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苦心經營的底盤,雖然李秀成已去救援天京(南京),但蘇州城依然易守難攻。

李鴻章當時得知,守蘇州的“慕王”譚紹光手下四“王”四“天將”(太平天國後期封了2000多個王,阿貓阿狗都成了王)對譚紹光不滿,密謀投降,便與對方聯絡。雙方請當時的“洋槍隊”(那時已叫“常勝軍”)隊長戈登(英國軍官)作為證人,許諾只要八個人獻出蘇州,均能加官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