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阿拉伯 帝國(第2/2頁)

穆阿維葉立即與阿裏的長子哈桑(Hasan)談判,受到追隨者擁護的哈桑則同意放棄哈裏發的職位。靠著豐厚的年金和特別費,他在麥地那度過了不太長的一生,並成為繼阿裏之後的第二任伊瑪目,受到什葉派穆斯林的尊敬。

成為哈裏發的穆阿維葉做了三件事:定都大馬士革,建立世襲制,將政教合一的體制與拜占庭和波斯薩珊王朝的行政管理體系融為一體。這三件事,尤其是確定由伍麥葉家族世襲哈裏發,使穆阿維葉成功地完成了從哈裏發時代向王朝時代的過渡,他的政權當然也就叫伍麥葉王朝。

伍麥葉王朝繼續著哈裏發國家的擴張事業,接二連三地征服了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西班牙,中亞細亞各國、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也落入其手。公元732年,也就是唐玄宗的開元二十年,阿拉伯軍團的刀鋒所向距離巴黎甚至已不到160公裏。如果不是遇到號稱鐵錘的法蘭克王國統治者查理·馬特,他們還不會停下幾乎無法阻擋的腳步。

至此,伍麥葉王朝已經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性大帝國,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盡管這“內湖”原本是羅馬人的。但是現在,東羅馬人卻只能在君士坦丁堡望洋興嘆,勉為其難地守住那半壁江山。

穆斯林的軍團卻繼續揮師東進征服了塔什幹,並在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大敗唐帝國名將高仙芝。結果是一方不再西進,另一方也不再東征,拜占庭、阿拉伯和大唐三大世界帝國遂成鼎足之勢。[25]

據劉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紀卷》。

不過,這時已是阿巴斯(‘Abbāsids)王朝了。[26]

阿巴斯人是舉著黑旗推翻伍麥葉王朝的,這讓他們得到了“黑衣大食”的稱號。贈送這個稱號的是中國人,因為中國古史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使用這種顏色的原因也有三種說法:受波斯文化影響,表示反叛和哀悼,與伍麥葉王朝畫清界限。沒錯,尚白的伍麥葉是“白衣大食”。[27]

至於後來出現的法蒂瑪王朝,則稱“綠衣大食”。

但無論原因何在,結果都一樣:伊斯蘭世界的歷史從此改寫,帝國的中心也從接近拜占庭的敘利亞東移到原來波斯的伊拉克,起初定都庫法,後來遷都巴格達。盡管無論是伍麥葉的首都大馬士革,還是阿巴斯的新都巴格達,都已經遠離了穆罕默德的麥地那,兩個王朝還是有很大區別,以至於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一場超越了改朝換代的革命。[28]

革命的結果是阿拉伯帝國的盛極而衰,以及伊斯蘭教更大範圍的傳播。這兩件事的同時並存未免讓人費解,其中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卻不能不深究。

那就讓我們走進巴格達。

[22]首任哈裏發阿布·伯克爾(Abū Bakr,阿拉伯語,下同)是穆罕默德後妻阿以莎之父,穆罕默德臨終前受托主持禮拜,在位期間(632-634)匯集整理了《古蘭經》,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第二任哈裏發歐麥爾(‘Umar)是古來氏阿迪家族貴族,皈依伊斯蘭教後影響很大,在位期間(634-644)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元年,征服了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波斯和埃及,後被信仰基督教的奴隸刺殺。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Uthmān)是古來氏伍麥葉家族貴族,穆罕默德的女婿,在位期間(644-656)確定《古蘭經》的標準版本,征服亞美尼亞和北非,後在內亂中被殺。第四任哈裏發阿裏(‘Ali)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法蒂瑪的丈夫),公元661年被刺身亡,被什葉派穆斯林尊為第一代伊瑪目(與哈裏發分庭抗禮的政教合一領袖)。

[23]伍麥葉,過去的歷史著作一般都稱倭馬亞。但倭馬亞系由英語轉譯,伍麥葉則更接近於阿拉伯語。而且對於漢語來說,伍麥葉顯然更容易辨識,因此本書采用伍麥葉的譯法。

[24]公元655年,穆阿維葉率領的艦隊與埃及的阿拉伯艦隊聯合,大敗拜占庭海軍,史稱“船桅之戰”。

[25]請參看《新唐書·高仙芝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

[26]怛羅斯戰役是在公元751年,即阿巴斯王朝建立的第二年。

[27](美國)塔比特·A.J.阿蔔杜拉《伊拉克史》就稱其為“象征著反叛和哀悼的黑旗”,被哀悼的則是第四任哈裏發阿裏。

[28]請參看(美國)塔比特·A.J.阿蔔杜拉《伊拉克史》,(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