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韓城:大人物的“終審判決書”(第2/3頁)

與放過魏長城不一樣,我從未打算放過魏國的古都韓城。它現在有個別稱叫“小北京”,這並非因為這座小城政治上有多麽重要,而是因為它的建築特色。韓城有許多窄窄的巷子,這些巷子裏有許多四合院,與北京胡同裏的四合院頗為相似。當地官員說,韓城現在還有一千多座四合院,可以讓導遊帶我去看其中的任何一座。

我還是去看孔廟內的韓城博物館吧。因為就算有導遊陪著,我也不太喜歡闖入別人家裏。我一打聽就知道,孔廟這座本市最古老的建築在老城中軸線附近。這條街禁行機動車。公交車在掉頭進總站之前,讓我和其他乘客全部下車。一下車正好就是這條街的起點。

街上滿是步行者,走到盡頭,是一座鳥瞰市區的小山,山上有烈士陵園。不過我沒走那麽遠,走到差不多一半,向右拐進了一條小巷。巷子進去二百米,就是孔廟的大門口。這座孔廟是我見過的保存最好的孔廟之一,大多數建築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不巧的是,正趕上午飯時間,得等拿鑰匙的看廟人回來。好在那裏有個長滿草的花園,我就躺在草地上打起了盹兒。

黃河龍門峽的拓片

我有午睡的習慣,在家的時候,每天中午必小睡一覺,因此毫不費力就睡著了。一個小時後醒來,發現還是只有我一個人在那裏。於是起來四處轉悠,從每間屋子的窗戶朝裏看。但是玻璃上灰塵太多,裏面什麽也看不見。大約三點鐘,博物館三名值班員中的一人回來了,拿著她的鑰匙。我只能湊合看看六間展廳中的兩間,因為另外兩名值班員拿著其他房間的鑰匙,他們吃過午飯就再也沒有回來。

我參觀的那兩個展廳,有好幾十尊佛像,一尊十分精美的大理石孔子像,幾截老城墻,一個碩大的象牙,還有五萬年前人類居住的遺跡,以及一尊鐵鹿。但是最漂亮的一件展品,是一個巨大的胡桃木根雕,雕刻的是黃河,包括龍門峽、小船、湍急河水的旋渦,少不了還有一條龍,刀工極佳,是真正的傑作。值班員說它是中國此類根雕中最大的一個,而且是八百年前元朝的作品。

韓城並非沒有其他可看的地方,但是這個精美胡桃木根雕上的黃河水,激起了我強烈的心靈感應,我決定盡快回到黃河岸邊去。於是走回主路,上了下一輛北行的巴士。一個小時後車到黃河大橋,我未過橋,在橋頭下了車。

這座黃河大橋所在的地方叫龍門,正是那位農民贈我的拓片所描繪之地。從公路上下來,沿著岸堤走近黃河,現在我已經到了陜西省的頂邊兒上了。黃河對岸就是山西省。我聽不出中國人說這兩個省份時發音的區別,更不用說我自己發音了。但是黃河一定知道它們的區別。黃河自北奔騰到此,山西省在它的左側,是太陽升起的東方;陜西省在它的右側,是太陽落下的西方。那條“黃色巨龍”將廣袤的黃土地一劈兩半,一邊一省。這一“劈”劈出來一道峽谷,兩岸峭壁間的跨度不足四百米,因此稱做“龍門”。

這裏被稱做“龍門”還有另一個原因。每年三月,數百萬條鯉魚從這個峽谷遊過,到上遊產卵。這麽多鯉魚成群結隊,乍看起來,就好似一條條小龍在水裏遊動。中國民間歷來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據說鯉魚一旦成功通過龍門,就會從魚變成龍。這一說法在古代中國常常用來形容科考及第,而在現代中國則常常用來形容一夜暴富。它的源頭是《太平廣記》的一段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每年歲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由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龍門又叫禹門。傳說這裏是大禹治水工程的起點,整個工程一直延伸到鄭州。在那裏黃河最終甩脫邙山山脈的拘束,在中原黃泛區一瀉千裏。大禹生活在四千多年前,人們為了紀念他治水的功德,兩千年(甚至更早)以來在龍門峽兩岸修建了數座大禹廟。不幸的是,這些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軍炸毀了,以後再未重修。此時此刻,我正坐在黃河岸邊去年沖積的淤泥上,尋找著“龍”遊過的跡象。可是,一年一度的鯉魚大遷徙已經過去一個月了。我看到的只有塵埃雲,工人們正在炸開峽谷的峭壁,尋找鋁礦。

過去的龍門,遊客只能坐小劃子或機帆船渡河,現在則建起了黃河大橋。幾個小男孩正在河邊釣魚,也許他們釣的正是龍門鯉魚吧。看了一會兒釣魚,我走過大橋,來到對岸一個小亭子裏。這個亭子,是大禹廟目前僅存的劫後遺珍。大禹的父親用“堵”的辦法治水,由於未能阻止黃河的泛濫而被帝王處死。子承父業之後,大禹取得了成功。他從來不用堤壩堵水,而是疏浚河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後裔已然忘記了他的經驗。他們不僅修建高高的堤壩,而且在黃河和長江上修築超級大壩來防洪和發電。中國有句話叫“以史為鑒”,很顯然,他們不再閱讀本民族的歷史書。否則早該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遲早要遭受與大禹父親同樣的失敗。“疏”而不是“堵”,是大禹治水的全部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