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訪道(第3/8頁)

在戶縣,經過最後一次警察檢查之後,我們轉頭向西,渡過了澇河。十公裏後,我們離開大路,向附近的一個叫祖庵村的小村莊開去。祖庵村是重陽宮的所在地。重陽宮是中國過去最著名的道教中心之一,它建於13世紀,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的創始人王重陽。

王重陽從軍以後不久,就看透了生命的虛幻。於是他搬到這一帶,開始修習佛教禪定。幾年後,當他在附近的終南山裏漫遊的時候,遇到了道教仙人呂洞賓和漢鐘離,並從他們那裏得到了道教方面的秘密口授。從那以後,王重陽在這裏度過了七年的時光。他和呂洞賓、漢鐘離三個人一起生活在一個巖洞裏。那個巖洞,王重陽稱之為“活死人墓”。在王重陽的著作裏,他把禪宗、理學和傳統的道教重點——養生三者結合了起來。公元1170年,王重陽辭世。此前他成功地把自己對道的領悟,傳給了遠在山東的七位弟子。這七位弟子中的四位弟子,把他們師父的遺體運回了他過去“墳墓”的所在地。

按照儒家哀悼父母的習俗,四位弟子都在墳墓附近搭了茅屋,並且在這一帶待了三年。三年後,他們才離開這裏,去弘揚師父的教法。1222年,四位弟子之一的邱長春終於成功地到達了成吉思汗在中亞的軍營,並且從他那裏爭取到了一道詔書,保證全真派及其信徒在蒙古統治下的中國北方地區享有特權。從那時起,全真派就被認為是中國道教火種的主要保持者。在傳統的道教修行如煉金術、氣功和禪定之外,全真派又建立了道觀制度。

“終南勝景”(戶縣農民畫/洛志儉)

重陽宮修建之後不久,就成為中國歷史上可能是最大的宗教建築。它得到蒙古王室的支持,容納了一萬名道士和道姑。在我們參觀期間,我們所看到的,只有一座搖搖欲墜的大殿,在暗示著這座道觀昔日的輝煌,還有幾十塊石碑——或者說大石板,鑲嵌在北墻裏。這些石碑都是13世紀的文物,其中包括王重陽和他七位弟子的肖像。陳列的石碑中還有王重陽的書法,字跡粗獷流暢,以及他的七位弟子的書法,連同蒙古文原文範本。與中國大部分具有歷史意義的宗教場所一樣,這個地方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只除了兩位老道士在那裏看管大殿。負責管理的官員對於我們的出現持懷疑態度,所以我們一瀏覽完石碑,就離開了。

在重陽宮的西面,我們的車掉頭向南,沿著一條河往前走。村婦們正在岸邊的石板上洗衣服和床單。向南望去,可以看到這條河的源頭在終南山附近的山嶺上。走了一小段之後,我們重新回到主路上,再次向西進發。大約十五公裏之後,我們在田河邊停下來。在田河寬闊的沙質河床上,有一座郁郁蔥蔥的小山平地凸起。這座小山就是樓觀台,也就是《道德經》的家。

在古代,統治者們認為,掌握天道的知識對於管理國家事務是至關重要的。戰役的勝負常常得取決於天氣;而朝代的盛衰則要看彗星的尾巴。公元前11世紀,周朝創建之後不久,據說康王曾經命人在這座小山上修建了一座瞭望台,離豐、鎬二都騎馬要一整天的路程。公元前10世紀,穆王參觀了這個地方,並命人修建了一座祠堂。這座小山後來以“樓觀台”而知名(也即瞭望台的意思),而它最著名的守望者就是尹喜。當尹喜在函谷關遇到老子以後,是他把老子帶到這兒來的。

我們過了田河,掉轉車頭向那座小山開去。車左路經一堵墻,裏面是過去皇室的宗祠。公元前219年,即在穆王修建了第一座祠堂之後的八百年,秦始皇也在這裏修建了一座祠堂,那是為了紀念老子的。一百年後,漢武帝亦在此處修建了一座祠堂。這個地方也曾經得到其他皇帝的垂青。但是這些早期的祠堂,沒有一座能與唐高祖修建的那座大型建築群相比。它包括五十多個獨立的建築物,是唐高祖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命人修建的。

高祖姓李,與老子同姓,於是他的祖宗很容易就被追溯到了聖人那裏。隨後,樓觀台也變成了皇家宗祠,被重新命名為“宗聖宮”。如今,除了記載著樓觀台早年歷史的幾塊石碑和一棵據說是老子手植的古老的銀杏以外,在這堵嶄新的灰磚墻後,什麽也沒有。銀杏生長極其緩慢,這一棵枝幹粗壯,依然枝繁葉茂,只是它的主幹因為遭受火災而變成了空心的。

看過了老子的銀杏樹以後,我們沿著一條林蔭路,繼續向上走。穿過一座小村莊,然後經過一道拱門,上書“樓觀台森林公園”。路右是一座新近建成的、可是已經破敗不堪的兩層樓的旅館。它荒涼得就像我們剛剛在下面的路上離開的那座石碑林立的墓園。經過這座旅館,我們進了道觀大門,停下來在道觀旅館裏登記。一張床每晚十元人民幣,也即兩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