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深巷中的民居(第2/4頁)

消散的麗江古城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美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裏拉。”這是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對香格裏拉的描寫。如今香格裏拉成了世外桃源的代稱。這是一片寧靜的土地,雪峰包裹著它的腹地,森林綿綿無盡地延伸,湖泊點綴其中,牛羊在無際的草原上嬉戲,還有那白雪中熠熠閃光的金色廟宇。

就在這個寧靜神秘的理想天國不遠處,在玉龍雪山腳下,有一座麗江古城。這座古城建於13世紀後半葉,六百多年過去了,如今基本保存完好。這裏世世代代為多民族聚集地,以納西族為主體,又有漢、藏、白、彝等民族。

麗江古城就像它身邊的玉龍雪山那樣清澈秀麗,像香格裏拉那樣神秘安詳。香格裏拉,是藏語“心中的日月”的意思,這座古城,其實就是納西人心目中的日月。

靜謐的麗江

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樣是麗江古城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座古城三面環山,一面是開闊的沃野。幾千戶人家就建在群山的環抱之中。納西人很善於利用大自然的恩澤,所建民居,都背北朝南,有“戶戶朝陽”的格局。這裏有極好的植被,但納西人還不以為足,在街道上廣植樹木,形成四面青山環戶繞、條條道路拂弱柳的景觀。在中國,雲南是花卉的天堂,麗江古城也是如此。這裏的大多數人家都種有花卉,很多人家並有盆栽植物。如果你在一個夏日的清晨來到這裏,你會覺得這座安靜的古城,處處散發出沁人的香氣。

麗江古城沒有一般市井的通衢大道,沒有謹嚴的布局,一切似乎都得之於自然,使這座古城無處不散發出一種自由的格調。沒有刻意追求的秩序,就像向上攀爬的藤蔓,自由地延伸,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麗江的水系,也在渲染這消散的格調。這座古城是城依水存,水隨城在,城東北有黑龍潭,從雪山上流下的水匯集到這裏,又流入古城,走巷穿戶,沿街分流,常年都有清流水,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跨水築樓、家家門口有流水的景象。這裏有上千座橋,各具特色。光是在玉河水系上,就有354座橋梁。有的是石拱橋,有的是平橋;大的石橋可過車馬,上有雕刻,造型美觀,小石橋下河面很窄,幾乎人能跨過去,雖然不一定有實用之需,但在合適的地方臨溪而建,也平添風味。

麗江   小橋

四方街是麗江的核心地帶,在並不大的廣場四周,便是四通八達的街道,道路隨意延伸,從四方街伸出數條街道,由這數條街道又岔出眾多的街道,條條街道都有水流穿過,縱橫如網,鮮活流動。像一個巨大的樹葉脈絡自然延伸,綿綿不斷。由四方街出來的條條街道,都以彩石鋪地,令人回味不已。

麗江   建築剪影

人們用“三房一照壁”來概括麗江古城納西民居的特點。進門一般有照壁。方向朝南、面對照壁的建築,則是這裏的主房,主房一般都是給長輩居住。東西廂略低,由晚輩居住。中間有一個院子,多用磚石鋪成,並栽有花木。房屋有纖秀的飛檐,有的出檐很長,屋頂是具有相當曲度的坡面,使得這樣的建築在方正中有曲折,謹嚴中顯示出活潑的趣味。納西人追求靈秀和古樸相結合,這正是它的體現。建築充分注意到防震功能,在1996年的大地震中,有的建築墻壁倒塌了,但是主體梁柱部分還基本保存完好。

麗江民居一般都有前後院,一進多院,院院相連,顯得很空闊。院子就是它的中心,也是一種四合院的形式,只是沒有北京四合院那樣復雜罷了。麗江民居一般都有廈子,也就是外廊,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這裏有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納西人常在廈子裏休息、吃飯或會客。

徽州民居的廳堂

粉墻黛瓦的皖南民居

在安徽的南部,有一片被稱為民間藝術博物館的徽州民居群,是中國江南村落民居的傑出代表。星羅棋布的徽州民居,大都是粉墻黛瓦,偎依在綿延的群山間。初看似乎顯得有些單調,但當你身臨其境,慢慢地融入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其中有一種獨特的美:黑白世界在隨意延伸中,質樸而純凈;粉墻黛瓦在青山綠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邊的白沙裹著遠方的綠色;一痕遠山的淡影又戲蕩著煙雲。民居和山水田園構成一個活潑靈動的世界。

今天皖南所存留的明清兩代的民居,建築考究,風格獨特,規劃嚴謹,有大量的藝術雕刻。保存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有七千多處有價值的古民居建築。其中如西遞、宏村、呈坎等民居,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徽州民間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