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酒中有深味(第3/3頁)

畫家也是如此。唐代畫家吳道子,作畫前要喝得大醉,才動筆。唐代水墨畫家王墨,“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畫圖障,先飲,醺酣之後,即以墨潑,或笑或吟”,到了醒時,反而不能畫。元代畫家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

一個人清醒的時候,往往很難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考慮,因此創造力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束縛。在古代更是如此。正是酒幫助這些藝術家實現了一種超越,使他們的創造力噴湧而出。正如當代學者熊秉明所說,“酒不是消極的‘澆愁’、‘麻醉’,而是積極地使人的精神獲得大解放、大活躍,在清醒的時候不願說,不敢說的,都唱著、笑著、喊著說出來。清醒時候所畏懼的,誠惶誠恐崇敬的、聽命的都踏倒、推翻,正是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贊美張旭的‘脫帽露頂王公前’。”

酒與民俗

中國人在漫長的歲月中,產生了大量與酒有關的民俗形式。

中國人舉行婚禮要喝“喜酒”,說去喝“喜酒”,也就等於說去參加婚禮。在婚禮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來賓敬酒,雙方還要喝“交杯酒”。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飲酒的習俗。如除夕夜要喝“年酒”,祝福新的一年合家安康。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喝雄黃酒。雄黃,是一種中藥藥材,顏色橘紅,磨成粉末,加在白酒或黃酒內,就成了雄黃酒。作為一種中藥,雄黃有去濕解毒的功效。在端午節喝這樣的酒,就有祛病消災的用意。在這一天,家中大人常常將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面部和手足等處,希望孩子能避免毒蟲的侵擾。舊時人們還習慣以雄黃酒在孩子的額上畫出一個“王”字,據說這可以消百災。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人們有飲酒賞月的習俗,這時要喝桂花酒。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自古有登高飲酒的習俗,這時喝的是菊花酒。

酒令是一種至今還在流行的民俗形式。喝酒行酒令,用以增濃喝酒的氣氛。酒令有俗令和雅令兩種。猜拳就是俗令,唐詩中有“城頭擊鼓傳花枝,席上摶拳握松子”,說的就是酒席猜拳之事,說明當時就流行猜拳了。雅令有多種形式,有作詩的,有對對聯的,有猜字謎的,通過這些文雅的遊戲來佐酒取樂,酒令於是成了中國人智慧遊戲的一種形式。

雅令中比較簡單的是籌令,即用抽籌簽的方式決定誰來飲酒。唐人傳奇小說中有“春來無計遣春愁,醉折花枝當令籌”的詩句,就是說籌令。用花枝當酒籌是最簡單的,一般在令籌上要寫令辭。這可以分好多種。如果令籌上寫的令辭都來自《論語》,稱為《論語》酒令籌,如果令籌上寫的令辭都來自唐詩,稱為《唐詩》酒令籌。以唐詩酒令籌為例,如果抽到“人面不知何處去”,就由胡須多的人飲酒,如果抽到“停車坐愛楓林晚”,就由臉色紅的人飲酒,如果抽到“千呼萬喚始出來”,就由遲到的人飲酒,等等。行這種酒令比較簡便,行令的人不必有多大學問,但多少能使酒席上增添一點文化氣氛。

但行有些雅令就要有相當的文學修養。宋代有一個故事很有趣。故事說,蘇東坡、晁補之、秦少遊去訪問佛印法師,這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他們在一起飲酒行令。這個酒令的開頭要落地無聲之物,中間要有古人名,最後要用詩句。蘇東坡第一個說:“雪花落地無聲,擡頭見白起,白起問廉頗:‘如何愛養鵝?’廉頗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接著晁補之說:“筆花落地無聲,擡頭見管仲,管仲問鮑叔:‘如何愛種竹?’鮑叔曰:‘只須兩三竿,清風自然足。’”接著秦少遊說:“蛙屑落地無聲,擡頭見孔子,孔子問顏回:‘如何愛種梅?’顏回曰:‘前村風雪裏,昨夜一枝開。’”最後佛印說:“天花落地無聲,擡頭見寶光,寶光問維摩:‘僧行近如何?’維摩曰:‘對客頭如鱉,逢齋頸似鵝。’”這四位文士行的酒令顯出他們的才氣和風趣。行這種酒令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