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酒中有深味(第2/3頁)

《水滸傳》中的“景陽岡武松打虎”,武松打虎的神威,也是在酒所創造的精神氛圍中顯示出來的。小說寫武松走進一家掛著“三碗不過岡”的酒招的酒店。這家酒店的酒氣力大,三碗就醉,名叫“透瓶香”,又叫“出門倒”。所以武松吃了三碗再要吃時,店家不給篩了。武松哪裏肯依。結果吃了三碗又要三碗,前後一共吃了十五碗。這十五碗“透瓶香”創造了一個濃郁的酒香的氛圍,武松就在這濃濃的酒香中,乘著酒興,走上景陽岡,在暮色蒼茫中空著手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額大老虎。

葫蘆擺件   清

《聊齋志異》是寫花仙、狐仙的故事,但很多花仙、狐仙的性格和命運也同樣離不開酒。如《黃英》篇中的黃英,是菊花幻化成的“二十許絕世美人”,和世代喜好種菊的馬子才結為夫婦。黃英哥哥陶某,喜歡喝酒。馬子才的友人曾生帶來酒與陶共飲,陶喝過了量,大醉臥地,化為菊。黃英聞訊趕來,已經晚了,她哥哥化成的菊花的根和葉都枯萎了,不能復活了。黃英十分悲痛。她把這株菊花的梗埋在盆中,每日灌溉,九月開花,聞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成了一個新品種。最有趣的是種這種菊花,不是澆水,而要澆酒,給它澆酒就能長得很茂盛。飲酒賞菊,本是中國人的習俗。《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妙處在於他讓菊花和人一樣,也愛飲酒,菊花化成的陶某愛飲酒,陶某醉倒還原為菊花,仍然愛飲酒,而且散發酒香,名為“醉陶”。酒融進了菊花的靈魂,菊花和酒合為一體,菊仙成了酒仙,真是神妙之極。蒲松齡可以說把酒和中國人的性格和命運的關聯寫到了極致。

撫慰人生

古人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在酒酣耳熱之際,心靈的門隨著醉意而漸漸打開 ,種種難以解除的結一一松去,平時為利害得失觀念和習慣勢力束縛的心靈得到超脫和解放,平時喜歡板著臉孔的人,這時綻開了笑臉,平時沉默寡言的人,這時變得談笑風生,這就是所謂“醉來贏得自由身”。

魏晉文人喜歡飲酒。他們說:“酒正使人人自遠。”所謂“自遠”,就是遠離世俗,超然物外,精神放曠高舉。他們又說:“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所謂“形神不復相親”,就是精神為世俗觀念所束縛,得不到解放和自由。

中國古人在酒意中追求獨特的生命情調。或於盎然春色中,長亭煙柳,酒旗飄飄,酒館中獨自把盞,看窗外風色,一種閑適之意油然而生。或於蕭瑟秋風下,小舟泊岸,沽酒自酌,極目蒼天,群雁高飛,心胸為之開闊。

中國古人在酒香中創造一種美的氛圍,人在這種氛圍中,詩意地棲居。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小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一個將要下雪的黃昏,詩人邀請他的朋友在雪花飛舞中一起飲酒,度過生命中這詩意彌漫的美妙時刻。

宋代詩人陳與義有一首《臨江仙》詞,其中說:“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詩人和他的朋友在酒意中得到無邊春色的美的享受。

對於中國人來說,酒可以撫慰人生。

醉來把筆猛如虎

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藝術史上,很多大文學家、大藝術家都喜歡在酣醉中創作。酒推動他們的藝術生命走向高潮。

“李白鬥酒詩百篇”,這在中國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話,是杜甫的名句。酒後的李白,情思飄逸,意緒飛揚,酒給了他巨大的創造力。其實杜甫自己也好酒,曾發出過“酒渴思吞海,詩狂欲上天”這樣的豪語。

唐代大書法家張旭被稱為“草聖”,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描繪他的創作:“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新唐書》說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最有趣的是《新唐書》接下去的話:“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醒過來自己一看,啊呀神了,再也寫不到這麽好了。)酒使張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達到了熾熱的高潮。這時候,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觀念所給予他的束縛全部解脫了。

玉杯   明

天青葉式水洗   南宋

唐代書法家懷素和張旭齊名,被後人譽為“顛張醉素”。懷素是僧人,他喜歡在芭蕉葉上寫字,同時也喜歡飲酒。他的得意書法多在醉後得來。李白《贈懷素草書歌》描繪說:“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描繪說:“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後始顛狂。一顛一狂多意氣,大叫一聲起攘臂。”酒使他神融筆暢、自由灑脫,酒催動了他的創造力。正如當時人評論他說:“醉來把筆猛如虎”,“醒來卻書書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