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中國的美食(第2/3頁)

僅看中餐的菜名,就能產生好心情。如有道菜叫“四喜丸子”,是一道揚州的名菜,就是四個肉丸子,這個菜名給人增添喜悅。又如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菜名叫“大豐收”,這是一道東北菜,將蘿蔔、黃瓜、西紅柿等削成條,放在一個柳條筐裏,顏色有紅、白、綠等,顯得非常嬌艷,就像秋天果實累累的樣子。

進餐時的溫情氣氛

在西方,從古到今流傳的是分餐制,即使是招待來客,也是每人一套菜點,各取所需。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的開放,西方的飲食方式也對中國產生了影響,但這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在中國人看來,吃飯重要的是吃出氣氛,吃出感情。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尤其是在節日,應該圍坐一起,那是團圓的象征。吃飯過程中,長幼有序,有說有笑,長輩給晚輩夾菜,晚輩給長輩敬酒,熱氣騰騰,營造出一種溫情和諧的氣氛。

空泉青釉雙耳爐   元

灑蘭釉菊瓣盤   清雍正

在中國,為了款待客人,主人常常會親自分菜。如上了一道清蒸鱸魚,主人拿起竹筷,夾起魚最好的部分,分給最重要的客人。這樣的分餐習慣在今天的老一輩中國人中還很流行。這種習慣包含著一種尊重和關懷,人們借此來表達感情。

這種進餐習慣,對中國人的性格也有影響。熱熱鬧鬧的飲食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人的群體性。在聚會宴飲中,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群體的需要,吃飯的過程也是謙讓和照顧別人的過程,這與西方飲食習俗中的個體性的特征有所不同。

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國人使用筷子。16世紀以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對這種“用兩個小木棍夾食物”的方式很好奇。到了20世紀,中國人也有人覺得用筷子太土,主張廢除,改用刀叉。其實,筷子是中國四千多年前的重要發明之一。世界上進餐方式主要有刀叉、筷子和手抓三種,筷子在今天仍然是很多亞洲國家使用的進餐工具,雖然就兩個小竹棍,卻以簡馭繁,使用起來十分靈活。

在中國,節日裏選用食物很講究,不同的節日吃不同的食物。如北方除夕的夜晚要吃餃子,既有團圓的意思,又有辭舊迎新的意思,“餃”和“交”諧音。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狂歡的節日,這個節日因為所吃的食物而得名,元宵象征團圓、圓滿。端午節要吃粽子,兩千多年前,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詩人屈原被人陷害,在這一天投江自盡,傳說人們往江中投擲粽子,是希望水裏的龍王不要帶走他,後來人們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廚師的高超技藝

中國餐飲的品質,重視手工的制作。有時候你吃飯,好像在看雜技表演。山西的刀削面,是喜歡吃面食的山西人的一絕,面吃到嘴裏,有勁道,柔中帶有一種韌勁。刀削面的制作更是一絕。到了山西的面店,看大鍋裏的水開了,削面師傅站在離鍋大約一米遠的地方,將揉好的面盤在胳膊上,拿著一把快刀,噌噌地就削了起來,刀起面落,薄薄的面皮滾入開水之中,活像魚跳入水,鍋裏水開的聲音和面落的聲音混和在一起,如同美妙的音樂。你要是第一次吃這樣的面,可能你會忘記了吃,而被削面師傅的高超技藝所吸引。要在從前,山西人做刀削面更絕,不是將面盤在胳膊上,而是盤在頭上,不是用一把刀,而是兩把,兩把刀在頭上刷刷刷地削,簡直就是雜技。

南京夫子廟夜景

四川的擔擔面與山西刀削面一樣,都是普通百姓享用的家常食物。所謂擔擔面,其實就是一碗光頭面,但就是這光頭面,卻做得極有意思。擔擔面舊時是挑在擔子上賣的。賣面的師傅走村串戶,敲著篤篤篤的梆子,人們一聽到梆子熟悉的聲音,就會聚集過來。擔擔面據說要放七種不同的油,有芝麻油、辣椒油、花椒油、芥子油、大蒜油、茴香油和雞油等,再加上豌豆尖、蔥花、豆芽菜等佐料,還有特殊的湯料。人們吃了這樣的面,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人說,四川人吃的智慧,都凝聚在一碗擔擔面上,這是一點都不假的。

中國各種拿手的食品,往往都有它的絕活,就像上面所說的“狗不理”,沒有絕活,不可能在遍地做包子的中國鬧出大名聲。“狗不理”的絕活除了皮、餡之外,那包包子的技術就堪稱一絕,據說包子上的面褶必須在15個以上,不能少於這個數,而且褶皺要均勻,這樣包子的外觀才能像菊花一樣。上海的生煎饅頭(上海人稱包子為饅頭)遠近聞名,它是老上海的一種風味名吃,一般做法是先在扁平鍋中放油煎,加水後再煎,做出的包子金黃脆軟,餡嫩鹵多,一口咬下,又香又可口,令人一食難忘。一步馬虎,都做不出地道的生煎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