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老北京的風情和韻味(第3/3頁)

喝茶、飲酒是老北京百姓休閑的主要方式。

老北京的茶館很多,到茶館喝茶的人五花八門。有記者、作家、文人學者、戲曲演員、棋手、教師、學生、工匠(他們到這裏來找雇主)、破落的八旗子弟、辦案抓人的偵緝隊,等等。手提鳥籠遛鳥的市民也常到茶館休息。他們把鳥籠掛在棚竿上或者放在桌子上,一邊喝茶,一邊賞鳥,這時茶館裏各種鳥鳴聲就響成一片。茶館是當時一個社交場所,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每天上演著一出出飽含著老百姓酸甜苦辣的喜劇和悲劇,映射出歷史的變遷。老舍的著名話劇《茶館》對此有出色的描繪,已經成了經典。

老北京城裏酒館也很多。大的酒店多集中在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前門外、鼓樓前這些繁華商業區,小酒店往往開設在胡同口。小酒店的櫃台上擺著許多下酒菜,如煮花生、豆腐幹、香椿豆、松花蛋、熏魚、炸蝦,等等,店堂裏放幾只大酒缸,上面擺著紅漆的大缸蓋,作為酒客飲酒的桌子,所以這種小酒店俗名叫“大酒缸”。

北京的普通老百姓到了酒店,要上二兩白幹,一碟豆腐幹,一碟花生米,一邊和酒店中其他飲酒的顧客聊天,一邊慢慢品味酒的滋味。酒和菜很便宜,但飲酒的人都很知足、快樂。整個酒館散發著一種悠然自得的情調。

北京老百姓的休閑生活花樣很多,除了飲酒、品茶,還有玩鳥的、玩金魚的、玩風箏的、玩蟈蟈的、玩蟋蟀的、玩瓷器的、玩臉譜的、玩盆景的、玩泥人的、玩面人的、玩吆喝的……北京的普通老百姓用各種方法“找樂子”,為平淡的人生增添一點情趣和快意。

北京老百姓喜歡養金魚。養金魚的風氣從金、元時代就有了。一般平民百姓喜歡在自家庭院擺上魚缸。金魚缸和石榴樹成了四合院中不可缺少的擺設。

北京老百姓喜歡養鴿子。養鴿子的樂趣在於放飛。有人還喜歡制作精美的鴿哨,系在鴿子的尾羽中間。民俗學家王世襄說,天空中鴿哨的聲音已經成為北京的象征。“在北京,不論是風和日麗的春天,陣雨初霽的盛夏,碧空如洗的清秋,天寒欲雪的冬日,都可聽到空中傳來央央瑯瑯之音。它時宏時細,忽遠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悠回蕩,恍若鈞天妙樂,使人心曠神怡。” “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們從夢中喚醒,不知多少次把人們的目光引向遙遠的天空,又不知多少次給大人和兒童帶來了喜悅。”這是北京的一個美感世界。

隨著時代的變化,北京老百姓的休閑生活和休閑習慣也在發生變化。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湧現出了三裏屯酒吧街、東直門簋街、什刹海酒吧街這樣一些北京的新的休閑景區。例如什刹海,那本來是北京老百姓夏天避暑納涼的一個去處,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還比較冷清,誰能想到進入21世紀竟一下子“火”了起來,酒吧、餐吧、食吧、藝吧、茶吧一家挨一家。你看那些吧名:“淡泊彎”、“嶽麓山屋”、“茶馬古道”、“藍蓮花”、“欲望城市”、“尋東尋西”、“吉他”、“滴水藏海”、“不大廚吧”、“望海怡然”、“胡同寫意”、“水色盛開”、“後海紅”、“鳥巢”、“雲起”、“水岸”、“聽月”、“春茶”、“一直以來”、“七月七日晴”、“了無痕”、“你好吧”……這些吧名聯在一起,簡直是一首絕妙的詩。從這些吧名,人們可以感受到今天什刹海的民俗風情,品嘗到新世紀北京的意趣。

有位學者說得好,北京是屬於昨天、今天、明天的城,永遠的城。

飛在北京老屋上的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