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風情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的一幅繪畫,創作時代距今近九百年,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是北宋末年一位名叫張擇端的宮廷畫家。作品完成之後,由當朝君主宋徽宗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有關這件寶物的流傳,可以寫成長長的故事。這幅作品本為北宋宮廷收藏。金人攻下北宋都城,也洗劫了宮中的一切,《清明上河圖》被金人掠去,後流落民間。蒙古人建立元朝政權之後,《清明上河圖》被擄進宮中。宮中有一個裝裱匠,識得這件寶物,竟然使了調包計,用一個臨摹本把真本偷換出宮。從元到明代的百余年時間中,它輾轉於收藏家、古董商人和文士之間,一直到明代後期第三次入宮。到宮中不久,又被一個懂書畫的太監盜走。經過了多次轉手買賣,大致到19世紀的初葉,歸清代宮廷收藏。這是它第四次進宮。辛亥革命之後,末代皇帝溥儀將它帶出宮。開始存放在天津,後偽滿政權成立,就帶到長春。偽滿政權滅亡後,溥儀正準備將它帶到日本時,被截回,後交給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它第五次進入紫禁城。

五進紫禁城的傳奇經歷,更增加了這幅作品的吸引力。它在流傳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的摹本。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摹本有三十件之多。其中一件摹本還騙過了酷愛藝術的乾隆皇帝,乾隆將這件摹本定為真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大量摹本的出現,也從側面說明這件寶物的不凡價值。

這是怎樣一件作品呢?

汴河兩岸的風情長卷

這是一幅五米多的長卷,采用的是中國繪畫手卷式的形式,自右至左,緩緩打開,如打開一扇歷史的閘門,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盡收眼底。

畫卷的敘述在清明時節汴河兩岸展開。此時冰雪融化,告別了料峭的春寒,迎來了春天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人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思念的節日。這一天,人們要祭祀祖先,這種風俗至今還存在。清明又是慶祝春天到來的佳辰,此時陽光嫵媚,春風蕩漾,綠草如茵。這幅圖的開始描繪的就是汴梁郊外的春色,我們可以看到,野地裏溪水潺潺,又有屋舍隱現於叢林之中,道路縱橫,歷歷分明。有老樹當風而立,染上了初春的淡淡綠意。向遠看去,是綿綿無盡的原野,上有薄霧輕籠,正是柳永詞寫的“艷陽天氣,煙細風暖,芳郊澄朗閑凝佇”。林中忽而露出一隊人馬,幾個仆夫引領著驢隊,悠然地向城中趕路。向左去,道路上有綿延的人流,有的是到郊外祭掃的香客,有的是由城中歸來的遊人,騾馬嘶鳴,人聲鼎沸。這是遠景。

清明上河圖局部(郊外)

手卷再向前打開,中段部分是近景特寫。汴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那是一條連通南北的河流,河中漕運繁忙的景象詮釋著這個時代的繁榮。開始時,可看到靠岸的三三兩兩的船只,再向左,河道漸寬,河水急速流淌,漕運的船只快速往來。

長卷向前,便是中段的高潮處,也是全畫的中心,描寫的是汴梁當時的中心虹橋地帶。巨大的木橋淩空飛架,如彩虹飲澗。橋上人頭攢動,商賈雲集,有過路的,嬉戲的,最引人注意的是,橋上很多扶著欄杆向下觀望的人,有的指手畫腳,有的大聲驚呼,有的驚恐不已。而在橋下正有一大船要經過,巨大的船體前低後高,船頭有指揮者,大張著口,揮舞著手臂,有人以撐竿頂著橋下的底座,矯正著方向,船工奮力地搖著櫓,頂篷上人們快速地搖下帆,大船向橋下駛去,水中還留下船快速向前所激起的漩渦。船將過未過,船上的人緊張,橋上觀看的人也緊張,橋上橋下連成一體,人們緊張的心情伴著急速的水流而盤旋。

清明上河圖局部(虹橋)

第三段畫的是街衢,是平面的敘述。汴河水到此拐了一個彎,向東流去。在河岸邊,有通衢大道向前延伸,前面有高大的城樓巍然而立,城墻下人們在休憩、交談、觀望,駱駝從城樓中露出了頭,可以看出道路的繁忙。過了城樓是街市,街道星羅棋布,熱鬧非凡。商店、茶樓、酒肆、棋館、武場、寺院,等等,無所不有。街上車水馬龍,人們三三兩兩,或行或立,或成群地聚集,神采飛揚地交談,過路人兩邊觀看,欣賞著街景。商人們在殷勤招攬。大路上忽有四套騾車奔馳而來,在悠然中又多了驚險。這裏有販夫走卒,有文士僧徒,有老翁,有童子,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這幅長卷的三部分分別描畫鄉野、河流和街衢之景,各部分以一個重點景色為中心,初段著重畫楊柳,中段以橋梁為中心,末段則以城門為中心。在重點景色的統領下,畫面雖然繁雜,但不顯得混亂。三段的氣氛也有分別,開始的時候平靜悠遠,氣氛恬淡;中段緊張刺激,如激流回旋;而末段既開闊豐富,又瑣屑細致,像是路邊行人的娓娓細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