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煙雨迷離中的江南園林(第2/3頁)

留園   冠雲峰

太湖石是江南園林假山常用的珍貴石料,人們用瘦、漏、透、皺四個字評價太湖石的美。瘦,像冠雲峰,如一位清臒的老者,拈須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塵,它是孤高獨立的象征。漏,太湖石多孔穴,通透而活絡,使得靈氣可以在其中往來。透,是說太湖石玲瓏剔透,細膩溫潤,如玉一樣。皺,好的太湖石應該有皺紋,皺紋與水是分不開的。冠雲峰峰頂就有皺紋,一峰突起,立於澤畔,這皺紋似乎是波光湖影長期折射而成。瘦、漏、透、皺不光是形式美感,更是對人生境界的體現。

空間的美感

宋代大畫家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遊,可居,這也是中國園林的基本思想。江南園林多是小園,為了小中見大,“望”就特別重要。就是要使遊覽者可以望出園去,從小空間望到大空間,望到一個新的境界,獲得豐富的美的享受。

明代造園學家計成在 《園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中國園林中的建築物,為什麽柱子這麽高,為什麽窗戶這麽大?就是為了“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也就是使遊覽者把外界無限時間、空間的景色都“收”、“納”過來。

窗子起很重要的作用。中國園林常常把窗子設計成扇形,稱為“便面”。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周圍粉墻開著許多小窗,面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於一幅小畫,這就是清代李漁說的“尺幅窗,無心畫”。造園家稱窗戶為“漏窗”,就是不同景區的景色相互漏出,整個園林景色就流動了起來。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去,景色都不相同。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

獅子林漏窗

江南園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石筍,幾根竹子。明人有首小詩:“一琴幾上閑,數竹窗外碧。簾戶寂無人,春風自吹入。”這個小房間與外部是隔離的,但經過窗戶把外邊的景色引了進來。沒有人出現,突出了這個小房間的空間美。宗白華說:這首詩,可以當作塞尚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畫來欣賞。

蘇州   藝圃

不但窗子,而且中國園林裏的一切樓、台、亭、閣,都是為了“望”,都是為了豐富遊覽者對於空間的美的感受。

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這是說,這個樓把一個大空間的景致都吸收進來了。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也是這個意思。

中國的園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的作用就是把遊覽者的目光從小空間引到大空間。人在亭子裏,向四面望去,向廣遠的世界推去,又將世界的無邊妙色攬進心中。亭子空空落落,沒有一物,但似乎天下的景色都可匯聚到這個亭子當中。元人有詩說:“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就是這個意思。頤和園有個亭子叫“畫中遊”,“畫中遊”並不是說這個亭子就是畫,而是說,這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好像一幅畫,你進了這亭子,也就進入到這幅大畫之中。

蘇州滄浪亭是一個以亭子著稱的園林,高高的滄浪亭據山而立,如攬四面風雲。坐在這座亭子裏,四面眺望,周邊的美景盡收眼底。亭子的廊柱上有一副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坐在亭子裏,看著“近水遠山”的風景,遊覽者獲得了心靈的安慰——這正是中國造園家所追求的境界。

蘇州西園   雲墻

為了豐富遊覽者對空間的美感,中國造園家往往采取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頤和園的一部分,這是借景。蘇州留園的冠雲樓可以遠望虎丘山景。拙政園在靠墻處堆一假山,上建“兩宜亭”,把隔墻的景色都借了過來,突破園墻的限制,這也是借景。借景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原則之一。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一切都可以借,天上的雲煙、日月、晨露、雪影,可以借入園中,四時的風物,都可以攬入懷抱。

中國園林中許多建築物的命名,正體現了這一借景的原則:“煙雨樓”,“聽雨軒”,“月到風來亭”,“荷風四面亭”,“飛泉亭”,等等,都說明這些建築物的價值在於把大自然的日月風雲山水雨雪引到遊覽者的面前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