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飛舞的線條:書法(第2/2頁)

蔡邕是東漢著名書法家,他學書法的過程很苦,久久不得法,白天練習,晚上思索。一天想著想著,進入夢鄉,夢中遇到一位神人,向他傳授一本秘籍,打開一看,上面只有兩個字:“疾”、“澀”——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表達了人們對這對概念的重視。疾,形容用筆之暢快;澀,形容用筆之遲慢。疾澀互動,筆有飛動之勢,又要有頓挫之功。如駿馬從高山飛奔而下,突然打住,馬首高昂,嘶鳴不已。又如大河中激流直下,忽然前面有巨石擋住去路,湍急的河水沖擊巨石,濁浪濤天,聲震百裏。書法就要有駿馬飛奔、激水漂石的氣勢。

風流瀟灑的《蘭亭集序》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中,有個三希堂,乾隆皇帝把他最喜歡的三件書法作品藏在這裏,認為它們是“稀世珍寶”,所以命名為三希堂。這三件寶貝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是父子倆,被稱為“二王”,他們的書法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最高典範。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前人用“矯若遊龍”評價王羲之的書法,就像一條矯龍在婉轉遊動,風流瀟灑。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件中國書法的無上瑰寶,最能體現這一特點。

這篇《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一個詩集所作的序言。在一個暮春季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和朋友們在河邊一個亭子中聚會,玩一種“曲水流觴”的遊戲。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水溝,人們將酒杯放在水的上流,酒杯隨著水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喝酒作詩。這次歡快的聚會,留下了很多詩篇,人們將它編成詩集,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序言。這件書法作品便由此而來。

唐   馮承素摹   蘭亭集序(局部)

這件書法作品透露出活潑的趣味,字裏行間有一種流蕩回環、參差錯落的美,顯示出飄逸不凡的氣質,受到歷代書家的喜愛。據說,唐太宗非常喜歡這件寶貝,死後把它作為殉葬品,《蘭亭集序》的真跡因此而不傳,現在人們所見的都是這件書法的摹本。即使如此,也沒有減輕人們對這件書作的膜拜之情,它滋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書法家。

沉著凝重的顏體

中國人認為,做人要含蓄,書法也是一樣,不能露鋒芒。一個“藏”字,最不可忘。

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家,他的書法被稱為“顏體”,初學書法的人,多由臨“顏體”開始。顏真卿早年學書法,曾向草書大師張旭求教,張旭對他說:“我學書法,開始時不得其門。一天和友人來到江岸散步,當時水凈沙明,白色的沙灘在眼前延伸,我忍不住就想寫字,當時沒有帶毛筆,包裏正好有一個鐵錐子,就用它在沙上寫字。錐子畫入沙中,寫後,沙子又掩埋了大半,只留下字的一些痕跡。我忽然悟出了寫字的方法。書法其實就如同錐畫沙,關鍵在一個‘藏’字啊!有了這個‘藏’字,才能沉著凝重,才能力透紙背。”

顏真卿對張旭這個故事心領神會,畢生以“藏”作為他書法的最高準則。他發明的“藏頭護尾”的顏家書風,影響了中國書法後來的發展。顏真卿是一位儒家學者,剛正不阿,在一場動亂中,為了說服叛逆的敵人,他孤身前往敵營,臨危不懼,以身全節。他的書法也端莊雄偉,氣勢開張。既重書法之“骨”,如人的身體,有骨頭才能立得住;又重書法的“筋”,有“筋”才能產生運動感。有“筋”有“骨”還不夠,他的字還能做到方正平穩,堅韌厚實不露筋骨。將骨力藏於其中,才是“顏體”的根本特點。

外露的筆法,力量外顯,沒有內蘊,即為劣品。書品如人品,書法是人格境界的體現,中國人是通過書法修身養性的,儒家美學追求溫柔敦厚,要委婉含蓄,外柔而內剛,筆底如有金剛杵,但表面上卻不露痕跡。

顏真卿晚年名作《顏家廟碑》充分體現出“藏”的特點,此碑氣勢博大,又含而不露,莊嚴肅穆,挾泰山巖巖之氣象,反映了顏體的最高成就。

唐   顏真卿   顏家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