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壇:對天的敬畏與感恩

北京的天壇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與紫禁城差不多同時完工(1420年)。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他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天壇大祭天地。

這座祭壇自建造至今,經歷了近六百年的風雨,如今它還靜臥在北京的南城。這個占地面積比紫禁城大近四倍的龐大廟宇群,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四方之人。這座祭壇不僅風景絕佳,而且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和諧的追求。

雪後遠眺天壇

天壇中的神

天壇的祭祀活動一般每年兩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皇帝帶著群臣來這裏祭祀,祈禱天賜給好年成。圜丘則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時間在冬至日,此時的祭祀帶有感謝天帝賜予人間恩德的意思。有時遇到旱災、水災,皇帝也會帶著文武百官來此祭祀,祈禱平安。

天壇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一般百姓是不能在此祭祀的。但是,天壇表達的對天的敬畏與感恩的思想,卻不僅僅屬於帝王,它凝結的是中國人對天崇拜的觀念。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有對天的崇拜。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或者說是天神、天帝,是控制著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人的禍福,自然的收成等,都受到這種神秘力量控制。天只崇尚善行,如果大地上出現了自然災害,往往被看成是天對人間做錯事的一種警示,提醒人要修正。古代中國人遇到禍害的時候,往往說:“這是老天的懲罰。”清朝光緒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天壇大火,祈年殿被完全燒掉,光緒皇帝大驚失色,宮中的大臣面如死灰,普遍認為這昭示著某種天象,是不祥之兆。但對古代中國人來說,天並不常常是懲罰,它更多地表現為寬容和愛憐,人類在它溫暖的懷抱中安詳地生存。所以古代中國人對天又有一種感恩的心理。

中國人所祭祀的天,與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種人格神,被祭祀的天雖然保留著神性,但同時更是大自然的象征。中國人從來沒有將天偶像化。與其說中國人將天看作一個神靈,倒不如說中國人更偏重於將天看作一種化生萬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對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的一面日漸淡化,哲學家、思想家更願意將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創造的源泉。

圜丘壇   天心石

藍天白雲中的天壇

有一首古老的北方民歌《敕勒歌》這樣寫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廣袤的天際下,有無邊的綠色世界,綠色的世界裏,輕風徐徐,牛羊成群,人們安寧地生活。它反映了中國人的一個夢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休養生息、和諧成長。

中國人說蒼天,意思是藍色的天,這個藍色的天幕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也激蕩起人們崇敬的心情。藍色,意味著靜穆、幽深、神秘,雖然不可把握,卻有無限的美;天雖然在遙遠的蒼穹,但卻是這世界一切創造的動力。天給人與萬物以生命,滋育著大地,耕雲播雨,大地上的一切,都沐浴在天的聖潔的光輝中。天就是創造生命的源泉。

天壇   祈年殿

天壇不同於紫禁城以黃色為主調的設計,而以藍色為主色,正反映了這樣的思想。祈年殿、皇穹宇屋頂的琉璃瓦都是藍色的,就是四周的墻壁上,也以藍色的琉璃為主調。進入天壇,就進入了一個藍色的世界。

藍天,是天壇的背景,天壇的一切設計,都是依托這樣的天幕而創造的。沒有藍天,便沒有天壇,藍色的天幕中顯露出的藍色宮殿,就是天壇設計者追求的天人和諧的境界,這是中國人心中的最大夢想。

只有在藍天白雲之中,才能充分展現天壇的魅力。在藍天白雲之下顯現的祈年殿的英姿,是一種極至的美。

紫禁城以南門為正門,天壇則以西門為正門,這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認為,佛祖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天門乃是西門。從西門進入天壇,映入眼簾的是鋪天蓋地的柏樹林。巨大的天壇其實都是在這古柏掩映之中,在天壇的任何一個處所,都可以感到這綠色。如你站在高高的丹陛橋上,滿眼是蒼翠濃郁的柏樹林。今天看到天壇中的古柏,有很多樹齡在五百年以上。天壇在突出藍色的同時,還突出綠色。綠色世界烘托著天壇的主殿,烘托著天。按照中國文化中的象征系統,綠色代表庶民,藍色代表天,綠樹烘托藍天,表示大地上的蕓蕓眾生懷著敬慕的心情,環拱在天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