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

今天,全世界都普遍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國際上出現了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學者們強調指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達到從根本上威脅人類生存的地步。

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這一觀念,樹立“生態整體主義”的新的觀念。“生態整體主義”主張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和人類一樣,都擁有生存和繁榮的平等權利。這已經成為當今全人類帶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有一種強烈的生態意識,這種生態意識和當今世界的生態倫理學和生態哲學的觀念是相通的。

“生”的哲學

中國傳統哲學是“生”的哲學。孔子說的“天”,就是生育萬物。他以“生”作為天道、天命。《易傳》發揮孔子的思想,說:“生生之謂易。”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萬物生長,就是創造生命。生生,就是生而又生,創造又創造。《易傳》的意思就是說,天地以“生”為道,以“生”為德。後代的儒家思想家都繼承孔子和《易傳》的這個思想,強調人的仁心、善心,就來源於“天地生物之心”。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宋代周敦頤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 宋代程頤說:“生之性便是仁。” 宋代朱熹說:“仁是天地之生氣。”“仁是生底意思。”所以儒家主張的“仁”,不僅親親、愛人,而且要從親親、愛人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因為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於一個大生命世界。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宋代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世界上的民眾都是我的親兄弟,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我的同伴。)宋代程顥說:“人與天地一物也。”又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朱熹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這樣的話很多。這些話都是說,人與萬物是同類,是平等的,所以人應該把愛推廣到天地萬物。

瘦西湖

清代大畫家鄭板橋的一封家書充分地表達了儒家的這種思想。鄭板橋在信中說,天地生物,一蟻一蟲,都心心愛念,這就是天之心。人應該“體天之心以為心”。所以他說他最反對“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 就是豺狼虎豹,也就是把它們趕得遠遠的,不讓它們危害人類而已,人也沒有權利任意殺戮。人與萬物一體,因此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當作萬物的主宰。這就是儒家的大仁愛觀。鄭板橋接下去又說,真正愛鳥就要多種樹,使成為鳥國鳥家。早上起來,一片鳥叫聲,鳥很快樂,人也很快樂,這就叫“各適其天”。所謂“各適其天”,就是萬物都能夠按照它們的自然本性獲得生存。這樣,作為和萬物同類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得到最大的美感。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的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學的思想。

清   鄭板橋   蘭石圖

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與這種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學的意識相關聯,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一種生態美學的意識。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生意,這種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程顥說:“萬物之生意最可觀。”宋明理學家都喜歡觀“萬物之生意”。周敦頤喜歡“綠滿窗前草不除”。別人問他為什麽不除,他說:“與自己意思一般。”又說:“觀天地生物氣象。”周敦頤從窗前青草的生長體驗到天地有一種“生意”,這種“生意”是“我”與萬物所共有的。這種體驗給他一種快樂。程顥養魚,時時觀之,說:“欲觀萬物自得意。”他又喜歡觀賞剛剛孵出的雞雛,因為小雞雛活潑可愛,最能體現“生意”。他又有詩描述自己的快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雲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他體驗到人與萬物的“生意”,體驗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渾然與物同體”,得到一種快樂。這是“仁者”的“樂”。

人與萬物一體之美

這種對天地萬物“心心愛念”和觀天地萬物“生意”的生態意識,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有鮮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