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禪宗的妙悟學說(第2/2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處處都有美,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我們抱著理性的頭腦、知識的眼光,熱衷於去解說世界,就無法發現世界的美。因為我們站在世界的對岸,一道知識的河流正將我們和世界隔開。我們得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些知識的殘片,而不是世界本身。人們常常對眼前的“好雪片片”視而不見,糾纏在利益、欲望和理性計較中,生活的美意被遮蔽了。不是世界沒有美,而是人們常常沒有看美的眼睛。

顯現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

禪宗強調寂靜,禪宗的大師們多住在深山,與枯樹寒林為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喜歡死寂而排斥活力。

禪宗大師是在寧靜中感受世界的活力,在淡定人生、豪華落盡之後,體味世界的溫情。禪是活的,一位禪師問他的老師:“佛法大意是什麽意思?”這位老師說:“活物,活物。”

禪宗中有一位大師叫洞山良價,有弟子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回答說:“落花隨水去。”這弟子還是弄不懂,再問他,他說:“修竹引風來。”佛法大意就是在我們面前的這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禪具有活的精神,禪的根本秘密,就是對活力的恢復;禪宗最高的法,就是“活法”。

忙碌的世界並不一定就是活潑的世界,擠得滿滿的時間表並不代表有意義的人生。禪要恢復人生活的單純,在單純中感受繁復;恢復世界的原有寂靜,在寂靜中聆聽世界的聲音。就像深得禪法的中國茶道強調的,茶室裏沒有鮮艷的顏色,沒有噪音,沒有一個多余的動作,沒有一句多余的話,一切都在自然地運轉,在這寂靜中恢復人的靈覺,去聽茶聲、風聲和心聲。讓無心的蓮花緩緩開放,淡淡的草芽在雪中孕育。

南宋   馬遠   梅石溪鳧圖

禪說,世界是活潑的,只是因為我們匆忙、煩惱、滿腹心事,所以心靈感受不到。我們對待這個世界,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它、戰勝它、消費它,不斷地解釋它、分割它,就這樣,活潑的世界離我們遠去。

禪要恢復的活力,是生機勃勃的世界。宋代詩人黃庭堅一次去拜見祖心禪師。祖心一時高興,問了他一個問題:孔子曾說:弟子們,我對你們沒有任何隱藏。這話怎樣理解?黃庭堅正準備回答,祖心制止他:不是,不是。黃庭堅不解。兩人接著到山間散步,當時正好木樨花開,清香四溢,祖心說:你聞到木樨花香嗎?黃庭堅說:我聞到了。祖心說:我對你沒有任何隱藏吧。黃庭堅當下大悟。

當一悟之後,遮蔽消除,人們眼前就會呈現一個充滿意味和情趣的世界。這裏一片澄明,一片光亮,如同木樨花開,清香四溢,心靈沐浴在一片香光之中。悟的過程,其實就是將心中的那層遮蔽揭去的過程,就是對本真世界的回歸。不是為生命制造陽光,生命世界中本來就有陽光,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盞燈,都有靈光綽綽。

禪宗中有個靈雲悟桃花的故事。靈雲是唐代的禪師,他隨一位大師學法,遲遲不悟。有一年春天,他在禪院後山看到漫山盛開的桃花,鮮艷奪目,突然悟到了佛法。於是作了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桃花日日盛開,為什麽平時靈雲沒有見到桃花,而悟後才看到桃花燦爛,躍然眼前,就因為平時他的心靈被“煙霧籠罩”,被他心中的厚厚的成見“欺瞞”。悟,恢復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