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中國國民性探源 第十四章 秦始皇:歷史下的蛋

其實,君主專制制度並不是秦始皇發明的。統一中國,他起的也不是決定性作用。秦始皇的歷史功績一直被大大誇張了。

如果說春秋戰國是中國的思想啟蒙時代,那麽它們啟的不是民主之蒙、科學之蒙,而是專制之蒙、迷信之蒙。因此,春秋戰國時代不是中國上升的開端,而正是中國歷史下陷的開始。

第一節強悍的男人

公元前二二一年,三十九歲的嬴政端坐在高大幽深的鹹陽宮前殿。他注視著面前竹簡上的兩個隸體字“泰皇”,思維良久,舉起毛筆,圈去“泰”字,在後面加上一個“帝”字,在旁邊注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雖然嬴政後來被以暴君的形象載入史冊,然而這一發明卻被後來者珍愛不已。從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宣統三年的兩千一百三十二年中,數百名中國統治者襲用秦始皇發明的這個稱號稱呼自己。

這個稱號確實與眾不同。它的本質特征是“無以復加”。“皇”字,取自“三皇”,即開創宇宙人類的三位神人:伏羲、女媧、神農。“帝”的本義亦是神祇的名稱,傳說中以黃帝為代表的五位半人半神的領袖合稱“五帝”。這兩個字本都不屬於凡間。除此而外,這兩個字的字面意義也是最為盛大、崇高、輝煌:“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父天母地,為天下主。”(應劭《漢官儀》)

在秦始皇以前,再狂妄的人間君主也頂多僭用一個“帝”字,從來沒有人想到可以把“皇” “帝”疊加起來使用。雖然仔細推敲,這種用法稍有同義反復之嫌,但確乎達到了給人以飽饜感、窒息感的極致性效果。不可能在漢字中創造出比它更加尊貴的詞匯了。嬴政不愧是“萬世帝王之祖”,他隨手摘擷的這兩個字,嚴嚴實實地封住了後世萬代所有人從名號上超越他的一切可能。

對中國人來說,“秦始皇”這個人既熟悉又陌生。

說熟悉,這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名字。不但因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更因為他是“千古一帝”。

說陌生,是因為除了“殘暴”二字之外,人們對他所知其實不多。在大部分人的腦海裏,他更像一個符號式的人物,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可觸摸的、有血有肉的人。確實,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似乎離正常的人性人情太遠:他專橫強大,揮動巨劍,指揮鐵血秦軍在十年之內席卷宇內,完成了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他冷血殘暴,以鞭子和屠刀統治天下,把天下變成一個巨大的監獄和刑場。他窮奢極欲,把全國百姓征發一空,日夜不停為他修建模仿天宮和宇宙的宮殿與墳墓,終因暴虐無度輕易斷送了秦王朝的江山。他狂妄貪婪,一心尋找能讓他長生的仙藥,當聽說海中有巨魚阻礙了他的求仙之路,遂親自出海射殺之……

這個人更像一個行為藝術家而不是正常人,或者說他的舉止,更接近上古時代共工、顓頊等半人半神的傳說意味,而沒有多少後世俗人的煙火氣息。

不知道是不是與這些後現代色彩濃郁的行為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有關,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嚴重誇大。中國的統一被歸為他個人的功績,“皇帝制度”也被當成了這個無所畏懼、異想天開的天才人物的“天才發明”。

前幾天,一位電視人和我聊天時說:“中國人打秦始皇之後就一直沒有再站起來過。要是沒有秦始皇,中國人不會是現在這個樣。”類似的話,我已經聽過多次了。應該說,他的話代表了今天中國人的一種普遍看法: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沒有秦始皇,也許中國不會統一,就會像歐洲那樣,在持續的動蕩不安中演變出一種全新的政治格局。或者說,如果沒有秦始皇,至少不會發明“皇帝制度”,也就不會有“大成至上的專制主義”的兩千年黑暗統治,中國歷史的面貌因而也會迥然不同。似乎是秦始皇只手改變了中國歷史之河的流向,使中華民族從生機勃勃改道流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似乎上帝本來許給我們這個民族一個美好的未來,被這個“性悍勇,豺聲,少恩而虎狼心”的男人的冷酷自私破壞了。學術界也公認秦始皇是專制主義的始祖。李慎之先生的說法很有代表性:“中國專制主義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我想避開一切可能的爭議,截斷眾流,定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時算起……中國的專制主義在秦始皇以前當然也有根子,然而只有到秦始皇的集中統一,才出現了大成至上的專制主義,以前的那一段算不算都不致影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