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第七章 不可再現的魏晉風流(第4/4頁)

東晉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晴空如洗,天氣絕佳。浙江紹興市西南十三公裏的蘭亭,四十一名峨冠博帶的文人,正列坐在清澈的蘭溪之畔,縱酒歡會。他們把一種叫作羽觴的輕便酒杯放在水上,任其順流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眾人詩興大發,很快得詩三十五首。席中五十歲的王羲之更是逸興遄飛,他命人取出特制的鼠須筆和蠶繭紙,借著酒意,即席揮毫,為眾人寫下了一篇詩序。

坐中諸人可能誰也沒有意識到,這一天將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一個永遠的紀念日。連王羲之也沒有意識到,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已經在他微醉之時不經意間誕生了。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衰落時代,卻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無比輝煌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與中國書法一樣,中國繪畫、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等都出現了突破性發展。顧愷之、陸探微等在中國繪畫史上劃時代的大家紛紛湧現。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山水田園詩,誕生了陶潛、謝靈運、謝朓等大詩人。在音樂領域,誕生了《廣陵散》這樣直指內心的千古絕唱。

自由灑脫的“玄學”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創造力,使魏晉南北朝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復制的傳奇。這一時期是中國政治史上一個衰落時代,卻是中國文明史上一個獨一無二的“井噴時期”。在這漫長而動蕩的四百年,中國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呈現出繽紛絢麗、異彩紛呈的壯觀景象。它是中國歷史上“人的覺醒”的時代,“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這是由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大思想家和大藝術家往往都誕生於時代的撞擊之中。因為亂世往往打開了新的思維空間,在思想文化方面提供了多元生機。因此,在士族社會中,最有突破性和創造性的時代,不屬於漢代,不屬於盛唐,而獨獨屬於魏晉南北朝這個紛紜復雜、號角聲不斷的時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動蕩時期春秋戰國,催生了先秦諸子,催生了百家爭鳴;第二個大動蕩時代魏晉南北朝,則催生了中華文明和藝術質的突變,為以後隋唐帝國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