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49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調研、考察、論證,“鯤鵬館”眉目漸趨清晰。現在,擺在廖志國面前最大的難題,一是選址面臨兩難,二是巨大的資金缺口。

項目本身,倒也少有疑問與非議。所謂可行性與否,其實不算個問題。市長廖志國既然想搞,而且決心搞成,就已經證明其不僅可行,而且即便不可行,也必須創造條件可行。這不是霸王硬上弓般的蠻橫不講理,而是中國式官場的客觀現實。存在即合理,西方先哲早就下過結論,古今中外都適用,放之四海而皆準。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此超大規模的項目,表面看來只是廖志國的“拍腦袋”之作,實際上卻也順應了陽城現實的需要,確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這個項目從提出到眼下即將正式上馬,果真贏得一片支持擁護之聲,並未有人挑戰其可行性。這樣一來,廖志國就算首戰告捷,在陽城擂響了頭炮。

對於工程的造型、規模、功能等等,按照廖志國的總體思路,文化局長孫健、體育局長姜如明、規劃局長於海東等人,分別跑了好多知名城市,請教了若幹專門機構與專家,形成多個較為完備的方案。其中,孫健的方案主要強調“文化中心論”,說是當前省委提出文化強省的口號,陽城市委市府也有相應文化強市的命題,此工程自然應主要定位於文化,龍頭場館當以文化藝術展演為主。姜如明則持“體育中心論”,說陽城是全國全省知名的體育之鄉、奧運冠軍的搖籃,主張“鯤鵬館”主場館建成不少於三萬座席的體育館,至少能夠舉辦洲際大型籃球、排球賽事。那個於海東呢,倒不在意文化、體育哪個為主,他從設計理念創新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國際一流,環保低碳”的口號,算是呼應了廖志國的“百年不落後”,並反復強調“科學的規劃等於成功的一半”。

不論上述諸公如何立足本職,把各自的中心論喊得震天響,也不管他們之間是否有分歧,或者分歧有多大,總算都還沒有偏離廖志國的基本思路,這是他們的聰明之處。

徐曉凡的北京考察,說起來成果豐碩,卻只是走個過場、圖個形式。

試想,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乃是世界頭等體育盛事,那些鳥巢、水立方之類的重要場館,之所以能建成全球翹楚之作,完全在於凝聚了全世界的智慧,集中了全中國之人力、財力與物力。還有,剛剛投入使用不久的國家大劇院,也是千呼萬喚好多年才建成,其宏大氣派與規模,不僅是一個文化藝術符號,也是國家形象、首都氣派的象征。你區區陽城一個地級城市,跑到人家那兒考察取經,哪有什麽可比性與參照系呢?至於周邊一些大中城市,有些舉辦過全國或全省規模的文化節、運動會,有些則是某項球類運動或影視大獎的冠名城市,建了些與之相匹配的硬件設施,也屬事出有因。然而,中國官場的事情,往往最怕、卻也最喜歡攀比,好“大”喜“高”求“最”已然成為風氣。有些官員,為官一任,不是考慮切實為治下百姓謀些實惠與福利,而是總想為自己留下點什麽痕跡。因此,不少原本貧窮、偏僻之地,甚至是知名的省級、國家貧困縣市,道路寬得能起降波音787、空客330,廣場大得能舉行百萬人集會,府衙氣派得更是堪比美國總統辦公的白宮。如此說來,這種風氣又與當下官員政績觀、用人觀相呼應。也因此,徐曉凡花偌大力氣在首都考察、調研之後,高調提出“看齊奧運場館”的口號,也就不是什麽奇怪的事了。

各路人馬一番南下北上、東跑西顛,最終成果化作厚厚一疊花花綠綠的資料,小山一般堆積在秘書長江大偉案頭。江秘書長不是憑文字起家,更不喜歡與枯燥材料打交道,簡單排了一下順序就算“綜合”過,交到黃一平手上,由他再整理成書面報告提交廖志國。

黃一平吃的就是文字飯,無中生有、小中見大本是他的強項,眼下從一堆現成材料中整理出萬把字的報告,簡直是探囊取物、手到擒來。加上,他曾經跟隨過馮開嶺五年多,熟悉工程規劃、建設中的諸業務,文字歸納、綜述的同時,竟然將“鯤鵬館”各項數據一並預估了個大概。

報告一出來,難題也就出來了。

經過初步測算,“鯤鵬館”總用地面積大概不下千畝,建築面積三十萬平米左右,包括土建、裝潢、內部設備在內總預算應超過三十億元,建成後的年折舊與維護成本也在億元上下。如此,資金問題首先突顯出來。

廖志國看了報告,在上述幾個數據上一番流連,眉頭竟也立時糾集起來——三十億元,可不是個小數目哩。至此,他不得不再次冷靜下來,認真審視這個天量工程的利弊得失。